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行政规范性文件

下载文字版 下载图片版 政策解读

政策解读

 

 

万博手机版网页版

关于加快建设体育强区的实施意见

渝北府办发〔2021〕34号

 

各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各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建设体育强国的决策部署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设体育强市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21〕21号)精神,全力推进体育强区建设,助力渝北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指示,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和区委区政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创新,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体育强区,奋力开创渝北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夯实体育强区建设基础。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广泛参与、市场充满活力的开放融合的体育发展新格局。体育发展体制机制更加顺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竞技体育项目基本完成增项和扩项,力争全项目参加七运会。体育产业布局合理、体系完善,人民群众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体育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果,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充分,综合实力持续位居全市前列,体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到2030年,基本建成体育强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8平方米,《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城乡居民人数比例达到94.5%。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市运会、全运会参赛项目和人数规模持续增加,实现竞技人才、优势项目、保障机制 “三个突破”。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总规模全市领先,体育产业效益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体育文化与精神传承发扬,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作用更加突出。积极申办市综合性运动会。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80亿元。

到2045年,全面建成体育强区。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城市影响力西部领先、全国前列。竞技体育更好、更快、更高、更强,竞技实力和影响力大幅提升。青少年体育体系更加完善,身体素养明显提升,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体育产业更大、更活、更优,成为经济发展新的重要增长点和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体育文化感召力、影响力、凝聚力不断提高,中华体育精神传承发扬。体育成为渝北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事业。

二、重点任务

(一)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渝北建设

1. 增强群众健身意识。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科学健身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推动群众树立“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理念,使体育锻炼成为群众普遍生活方式。

2. 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实施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计划,因地制宜做好体育公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做好健身器材维护更新,着力破解群众“最后一公里”健身难题。建设区体育场、龙兴专业足球场、区羽毛球馆、石坪体育公园、多宝湖环湖马拉松赛道等重点项目。充分利用渝北地形,打造独具特色的登山步道和全民健身步道。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探索建设山地运动、水上运动、空中运动等户外基地,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提升大型体育设施服务水平,有序推动各级各类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3.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深入贯彻落实《重庆市全民健身条例》,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建设。完善区、镇街、村居(社)三级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创建全民健身示范镇街和示范村居(社),实现全民健身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城乡、行业和人群间均等化。

4.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建立符合体育发展规律和渝北实际的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区体育总会的引领作用,加强单项体育协会建设。提升镇街和社区体育组织覆盖率,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学习。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推动形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5.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多样化,打造更多品牌赛事活动。强化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月活动引领。鼓励举办职工运动会,把体育健身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一镇一品、一街多品”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创新赛事活动举办模式,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新空间。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开展老年人、妇女、幼儿体育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发展,实行工课间健身制度,广泛组织职工、学生体育健身活动。响应“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号召,大力推广和普及冰雪运动。

6. 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智慧化发展。坚持大健康理念,深化体医融合,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指导方法,推广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开展体育健康知识讲座,传播体育健身技能,向社会大众普及和推广运动健康知识。加快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的大数据、智慧化发展,开展智慧体育场馆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和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水平,为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增强体育渝北在线惠民服务平台的影响力,制作渝北运动健身电子地图。扩展体育宣传途径,及时发布赛事、活动、场馆、科学健身等信息。

(二)夯实竞技体育项目建设,持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7. 强化竞技体育服务保障。按重点体校标准规划建设区体校,建立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发挥区体校在运动员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开展高水平专业化的系统化的竞技体育训练。加大备战投入,改善备战保障和条件。探索建立健全重大赛事参赛激励机制、运动员的选拔输送、文化教育、人才引进等保障激励政策。建立和完善重点运动员和优秀后备人才数据库,做好基础数据及专项数据的采集、监测和分析。

8. 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体育项目俱乐部、体育企业等社会力量作用,结合备战全运会、市运会推动形成开放、多元、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在不断增项扩项的基础上,促进项目结构更加优化。围绕“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三个基础大项(田径、体操、游泳)解决缺项和短板问题,强化基础项目、体能项目、集体项目,将武术、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击剑、射击、举重打造为全区“十大优势体育项目”。

9. 构建科学训练体系。加强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实施高层次体育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建设区优秀运动队训练大数据管理系统。坚决落实“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要求,系统引进国内外前沿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深化对项目训练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训练效益与质量。积极创建全国性单项体育训练基地。

10. 围绕体教融合发展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学校体育课程质量提升。探索多元化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体育后备人才选材和输送渠道,建立后备人才库和输送奖励机制。构建区级业余训练新格局,推动业余体校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和集训体系,积极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青少年赛事。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持体系,发挥社会力量在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和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方面的作用。

11. 举办高水平赛事。每年申办1-2个国际级国家级重大比赛、每年固定承办1-2个国际高水平赛事、每年自创举办1-2个精品赛事活动。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渝北特色,精心筹备2023年足球亚洲杯足球赛;持续举办“一带一路”中欧篮球冠军杯赛、重庆户外越野公开赛、多宝湖环湖马拉松;支持体育企业承办WBO\WBC世界拳王争霸赛、国际室内风洞跳伞锦标赛、国际马联马术系列赛;提升中央公园接力马拉松、迎春登山比赛、区武术比赛的品质和影响力;继续推进篮球、足球、乒乓球联赛。积极探索与市共建专业体育队伍,输送更多体育专业人才。支持鼓励体育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和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

(三)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12. 营造产业发展新环境。继续落实扶持措施,帮助体育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深化“放管服”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服务,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对体彩业的扶持力度,建立跨部门的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深化公共体育场馆管理机制改革,持续推进政府投资新建体育场馆委托第三方运营。

13. 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积极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促进生产经营稳定发展若干措施,引入体育产业基金投资区内体育产业和项目。促进体育与健康、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利用“全民健身月”“传统节假日”等节点的活动规模和影响力,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激发市民体育消费新需求。整合线上、线下等资源,打造国内体育消费知名品牌。根据我区特有优势和不同人群需求,开发特色体育消费产品,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休闲体育消费新空间。鼓励全民健身中心、区体育馆等体育运动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激活体育夜经济。

14. 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完善体育产业格局和产业链,打造体育产业品牌,推动渝北区体育产业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会展等产业,推动体育与健康、文化、民宿等业态深度融合。鼓励协会和企业举办电子竞技赛事。鼓励引导企业在特色产业培育、融合发展、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体育企业。支持体育实体经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持续加大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新业态培育,不断增强渝北体育企业影响力。

15. 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完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资源交易平台和金融支持平台。鼓励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参与投资体育产业项目。探索扶持发展一批体育赛事运营公司,深挖赛事经济。培育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有竞争力的体育龙头企业。

16. 提升体育产业服务水平。建立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建立体育企业信息归集统计机制,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对经营异常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强化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完善体育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综合行政执法。推动体育智能化发展,促进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应用。

(四)繁荣体育文化,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17.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和渝北体育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持续擦亮“全国武术之乡”“围棋之乡”招牌,发挥渝北武术研究院作用,传承和发扬渝北独有的传统文化,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传承,加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渝北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创新,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做好体育文史资料留存、地方体育史志编纂和典籍出版工作。支持鼓励举办传统体育项目节日和运动会。

18.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培育宣传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开展公益活动。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讲好以优秀运动员为核心的项目文化故事,传递运动项目社会正能量。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支持体育文艺创作,培育具有广泛影响力、突出渝北体育特色的文艺作品。鼓励各类媒体增加或开辟体育节目、专栏,宣传普及健身知识。

19. 加强体育文化创新交流。继续加强体育交流,形成渝北特色体育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提升城市体育功能,建成一批具备承办全市性综合性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的场馆设施。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赛事交流,推动体育文化传播。

(五)加强川渝两地体育合作交流,助力成渝地区体育事业融合发展

20. 推动川渝体育融合发展和合作交流。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促进两地全民健身运动开展,推动川渝两地公共体育场馆等资源设施建设和开放共享。落实川渝两地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加强体育单项协会、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的交流与共建,促进两地体育发展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集聚,增强区域间体育交流和对外影响力。根据与广安、广元签订的体育合作协议,推动体育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联合举办体育赛事活动。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坚持党对体育工作的领导,深入落实党的决策部署。各镇街要落实属地责任,将体育强区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研究部署、组织推动,有关问题及时向区委区政府请示报告。区级各部门各有关单位要主动认领目标任务,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确保体育强区建设目标的兑现。区体育中心要加强统筹协调,主动对接服务相关单位,形成合力,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二)加强政策保障

持续加强土地、金融、人才等政策支持,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我区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的力度,促进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等工作。完善体育设施建设用地专项规划,将体育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统筹保障重要公益性体育设施和体育产业设施、项目必要用地。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建立体育赛事活动公共卫生防控体系,确保安全有序举办。

(三)加强体育领域法治和行业作风建设

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依托科技力量提升反兴奋剂工作监督检查力度。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运动员职业道德教育和文明礼仪修养。

(四)开展督促检查

区体育中心要加强指导和服务,做好对本实施意见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做好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等重点工作考核评估。充分发挥“接诉即办”机制作用,加快破解难题,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附件:1. 渝北区加快建设体育强区项目清单

      2. 渝北区建设体育强区主要指标表

 
万博手机版网页版
2021年12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1

 

渝北区加快建设体育强区项目清单

重点任务

具体任务

具体项目

责任单位

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渝北建设

增强群众健身意识

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加强科学健身宣传,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推动群众树立“自身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生活理念,使体育锻炼成为群众普遍生活方式。

1.​ 组织专业人士开展健身知识系列讲座。

2.在全民健身日(月)、传统节假日、大型体育活动时,广泛开展全面健身宣传活动。

区体育中心、区委宣传部、区融媒体中心、各镇街

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供给

落实国土空间规划、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实施群众身边体育场地设施计划,因地制宜做好体育公园、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建设区体育场、龙兴专业足球场、区羽毛球馆、石坪体育公园、多宝湖环湖马拉松赛道等重点项目。充分利用渝北地形,打造独具特色的登山步道和全民健身步道。打造全国户外运动首选目的地,探索建设山地运动、水上运动、空中运动等户外基地,推动户外运动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体育场所,提升大型体育设施服务水平。

3.高标准规划、建设渝北区体育场。

4.在华蓥山、玉峰山、明月山规划建设山地户外运动公园。

5.充分利用城市边角土地建设社区体育公园,新建的公园融入体育元素,已建公园进行适当功能性改造,使之成为运动公园。

6.建设健身步道、登山步道200公里,并尽可能与原有步道实现互联互通。

7.推进龙兴专业足球场和足球小镇建设。

8.推进区羽毛球馆、石坪体育公园、多宝湖环湖步道、区钓鱼运动基地、全民健身中心游泳副池建设。

9.建设瀚动体育篮球综合体。

10.引入市场主体,建设渝北区网球中心、汽车越野赛车场、航空滑翔基地

区发展改革委、区规资局、区住建委、区林业局、区城管局、区体育中心、相关国有公司、各镇街、其他市场主体

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渝北建设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行动,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围绕便民惠民抓好全民健身建设。完善区、镇街、村(居)三级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创建全民健身示范区、示范镇街和示范村(居),实现全民健身工作规范化、常态化,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11.建立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将拟投入卫生的部分资源直接纳入全民健身,加大全民健身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

12.进一步完善镇街、村(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工作机制。

13.开展全民健身示范镇街、示范村(居)创建活动。

区体育中心、区卫健委、区财政局、各镇街

完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

建立符合体育发展规律和渝北实际的运行管理机制。加强单项体育协会建设。提升镇街和社区体育组织覆盖率,完善覆盖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社区体育指导员的保障和激励机制,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学习。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指导服务。

14.争取恢复渝北区体育局的独立设置,充分发挥其作为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的作用。

15.新发展6个以上单项体育协会。

16.在具备条件的镇街成立协会分会、体育俱乐部、健身站点、健身组织等。

17.每年新增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低于200人。

18.建立社体指导员保障机制,参照区网络员、信息员的管理办法,对社体指导员进行补助,并进行必要考核,充分发挥其作用。

区体育中心、区人力社保局、区委编办、区财政局、区民政局、各镇街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完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体系,办好全民健身运动会,推动群众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经常化、多样化,打造更多品牌赛事活动。鼓励举办职工运动会,把体育健身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推动“一镇一品、一街多品”全民健身特色品牌创建。创新赛事活动举办模式,拓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全民健身新空间。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考核体系,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开展老年人、妇女、幼儿体育活动,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发展,实行工课间健身制度,广泛组织职工、学生体育健身活动。

19.每四年举办一次渝北区运动会。

20.每年举办渝北区全民健身运动会。

21.每两年举办一次职工运动会。

22.每四年举办一次残运会

23.继续举办中央公园主题跑、迎春登山比赛、区武术比赛、区围棋大赛、区篮球、足球、乒乓球联赛、工(课) 间大赛等全民健身系列赛事。

24.开展体育比赛一镇(街)一品活动。

25.扎实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全面强化学校体育,力争每个学生有一至二项运动技能。

区体育中心、区教委、

区总工会、区委直属机关工委、区残联、各镇街

落实全民健身战略,助力健康渝北建设

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智慧化发展

坚持大健康理念,深化体医融合。开展体育健康知识讲座,传播体育健身技能,向社会大众普及和推广运动健康知识。加快全民健身场馆设施的大数据、智慧化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和体育场馆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强体育渝北在线惠民服务平台等影响力,制作渝北健身电子地图。

26.持续开展区健身技能系列培训。

27.增强渝北体育公众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28.制作渝北区运动健身电子地图。

区卫生健康委、区科委、区大数据发展局、区体育中心、各镇街

夯实竞技体育项目建设,持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强化竞技体育服务保障

按重点体校标准,积极规划推进区体校建设,建立精英教练员培养计划,发挥区体校在运动员培养中的主导作用,开展高水平专业化的竞技体育训练。加大备战投入,改善备战保障和条件。探索建立健全重大赛事参赛激励机制、运动员的选拔输送、文化教育、人才引进等保障激励政策。

 

29.按重点体校标准建设渝北区体校。

30.系统引进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31.加大备战投入力度,改造运动员训练条件。

32.建立运动员引进、输送、教育、激励机制。

区体育中心、区发展改革委、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财政局、区教委、区人力社保局、各镇街

优化竞技体育项目结构

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体育项目俱乐部、体育企业等社会力量作用,形成开放、多元、可持续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围绕“三大球”(足球、篮球、排球)、三个基础大项(田径、体操、游泳)、“三小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解决缺项和短板问题,强化基础项目、体能项目、集体项目,将武术、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击剑、射击、举重打造为全区“十大优势体育项目”。

33.​ 持续推进竞技体育中的市区合作、政企合作,充分发挥体育协会、俱乐部、体育企业在竞技体育中的作用。

34.持续推动青训基地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

35.充分发挥各学校的作用,扎实推动体教融合。

区体育中心、区教委

构建科学训练体系

加强复合型训练管理团队建设,实施高层次体育人才专项培养计划,建设区优秀运动队训练大数据管理系统。坚决落实“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和大运动量训练要求,系统引进国内外前沿训练理论和训练方法,深化对项目训练竞赛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不断提高训练效益与质量。积极创建全国性单项体育训练基地。

36.实施运动队教练素质提升计划。

37.争取将区羽毛球馆打造成国家羽毛球队训练基地。

区体育中心、区教委

夯实竞技体育项目建设,持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

围绕体教融合发展夯实体育后备人才基础

深入推进体教融合,强化学校体育工作,推进学校体育课程质量提升。建立后备人才库和输送奖励机制。构建区级业余训练新格局,推动业余体校和校外培训相结合。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和集训体系,积极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青少年赛事。构建青少年体育社会组织管理和支持体系。

38.建立特色体育学校评价与授牌制度,推进特色体育学校建设。

39.积极引入中韩、中俄青少年体育交流大赛。

区教委、区体育中心、各镇街

举办高水平赛事

每年申办1-2个国际级国家级重大比赛、每年固定承办1-2个国际高水平赛事、每年自创举办1-2个精品赛事活动。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渝北特色,精心筹备2023年足球亚洲杯足球赛;持续举办“一带一路”中欧篮球冠军杯赛、重庆户外越野公开赛、多宝湖环湖马拉松;支持体育企业承办WBO\WBC世界拳王争霸赛、国际室内风洞跳伞锦标赛、国际马联马术系列赛;提升中央公园接力马拉松迎春登山比赛、区武术比赛的品质和影响力;继续推进篮球、足球、乒乓球联赛。积极探索与市共建专业体育队伍,输送更多体育专业人才。支持鼓励体育协会和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和承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

40.持续举办“一带一路”中欧篮球冠军杯赛。

41.举办国际、国家级高水平羽毛球赛事。

42.举办世界拳王争霸赛。

43.举办国际山地户外越野赛。

44.举办高水平武术套路(散打)比赛。45.举办全国高水平围棋赛事。

46.举办亚洲及大洋洲室内风洞大赛。

47.举办多宝湖环湖马拉松。

区财政局、区体育中心、相关企业

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营造产业发展新环境

继续落实扶持措施,帮助体育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不断优化服务,着力激发市场活力。加大对体彩业的扶持力度,建立跨部门的体育赛事活动综合服务机制。

48.争取设立区体育产业扶持基金,助力体育企业做大做强。

49.加大对体彩的支持力度,筹集更多体彩公益金。

区财政局、区体育中心、区经济信息委、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局、各镇街

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促进体育消费升级和产业融合发展

积极落实产业扶持政策、促进生产经营稳定发展若干措施,引入体育产业基金投资区内体育产业和项目。促进体育与健康、旅游、文化、养老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激发市民体育消费新需求。整合线上、线下等资源,打造国内体育消费知名品牌。开发特色体育消费产品,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康养等休闲体育消费新空间。鼓励全民健身中心、区体育馆等体育运动场所延长营业时间,丰富夜间体育赛事活动,激活体育夜经济。

50.尽快出台渝北区体育产业扶持办法,大力发展体育产业。

51.打造我区特色户外运动品牌--重庆际华园极限运动小镇。

区财政局、区文旅委、区卫生健康委、区民政局、区体育中心、区发展改革委、区商务委、各临空投公司

打造现代体育产业体系

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完善体育产业格局和产业链,打造体育产业品牌,推动渝北区体育产业发展。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会展等产业,推动体育与健康、文化、民宿等业态深度融合。鼓励引导企业在特色产业培育、融合发展、投融资等方面先行先试,着力培养一批领军型体育企业。持续加大竞赛表演、健身休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体育产业新业态培育,不断增强渝北体育企业影响力。

52.尽力将龙兴际华园打造成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区体育中心、区文化旅游委、区商务委

激发体育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体育产业体制机制创新,优化体育产业发展环境,持续完善体育产业信息平台、资源交易平台和金融支持平台。鼓励社会资本、金融机构等参与投资体育产业项目。探索扶持发展一批体育赛事运营公司,深挖赛事经济。培育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有竞争力的体育龙头企业。

53.适时对全区体育产业企业进行系统普查,在此基础上,有计划的扶持一批体育企业做大做强。

区发展改革委、区体育中心、各镇街

提升体育产业服务水平

建立完善体育市场监管体系,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建立体育企业信息归集统计机制,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对经营异常或严重违法失信企业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示,强化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完善体育信息公开制度,加强体育产业统计和综合行政执法。推动体育智能化发展,促进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体育产业的应用。

54.加大对体育产业企业的行政管理,规范企业行为,帮助企业健康发展。

区市场监管局、区大数据发展局、区金融办、区体育中心、各镇街

繁荣体育文化,助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

深入挖掘中华体育精神和渝北体育历史文化内涵,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心培育和发展体育公益、慈善和志愿服务文化。持续擦亮“武术之乡”招牌,创建全国“全国围棋之乡”,传承和发扬渝北独有的传统文化,做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整理研究和传承,加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渝北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和创新,推广武术、龙舟、舞龙、舞狮等传统体育项目。做好体育文史资料留存、地方体育史志编纂和典籍出版工作。支持鼓励举办传统体育项目节日和运动会。

55.招募体育志愿者,并有组织的开展体育公益、慈善活动。

56.充分发挥渝北武术研究院作用,定期开展武术沙龙、武术表演与交流、武术研究活动。

57.支持开展龙舟、舞狮等传统体育活动。

区体育中心、区文化旅游委、区地方志编纂中心、各镇街

推动运动项目文化建设

培育宣传具有优秀品德和良好运动成绩的体育明星,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开展公益活动。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以各类赛事为平台,举办以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活动。支持体育文艺创作,培育具有广泛影响力、突出渝北体育特色的文艺作品。

58.探索打造属于自己的渝北本土“体育明星”,带动全民健身。

59.开设体育专刊、专栏,打造渝北体育文化品牌。

区体育中心、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区融媒体中心

加强体育文化创新交流

继续加强体育交流,形成渝北特色体育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加快提升城市体育功能,建成一批具备承办全市性综合性运动会和国家级单项体育赛事的场馆设施。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体育赛事交流,推动体育文化传播。

60.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体育交流,推动渝北武术走出去。

区体育中心、区政府外办、区委宣传部、区文化旅游委

加强川渝两地体育合作交流,助力成渝地区体育事业融合发展

推动川渝体育融合发展和合作交流

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促进两地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落实川渝两地体育公共服务融合发展框架协议,加强体育单项协会、社会组织和体育企业的交流与共建。增强区域间体育交流和对外影响力。依托高竹新区和广安签订的体育合作协议,推动体育项目合作和竞技人才交流培养,联合举办川渝南北大道马拉松等体育赛事活动。

61.与广安、广元在竞技体育项目上开展交流与合作。

62.与广安市体育局联合举办马拉松等赛事活动。

区体育中心

 

附件2

 

渝北区建设体育强区主要指标表

序号

项目指标

时 间

2025年

2030年

2045年

1

体育场地总面积(万㎡)

460

500

550

2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2.6

2.8

3.0

3

体育公园(个)

16

18

25

4

健身步道(公里)

300

400

500

5

社会足球场数量

40

50

80

6

镇街全民健身广场(中心)

20

21

22

7

体育社团组织数量(个)

35

50

65

8

社会体育指导员(每万人)

28

30

35

9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

47

49

52

10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达标率(%)

94.4

94.5

94.6

11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

95.5

95.6

96

12

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个)

25

28

30

13

体育传统特色学校(个)

15

25

40

14

输送到市级、国家级运动员人数

10

15

25

15

全区体育产业(亿元)

40

80

150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发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