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新万博提现最低标准 | 无障碍| 繁體版| 智能机器人| 登录 | 注册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manbetx手机版注册首页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其他法定信息>其他公文

    • [ 索引号 ]
    • 11500112009315877L/2022-00007 
    • [ 发文字号 ]
    • 渝北府发〔2022〕3号 
    • [ 主题分类 ]
    • 农业、林业、水利 
    • [ 体裁分类 ]
    • 其他公文 
    • [ 发布机构 ]
    • 渝北区人民政府 
    • [ 生成日期 ]
    • 2022-01-16 
    • [ 发布日期 ]
    • 2022-01-20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渝北府发〔2022〕3号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各镇党委、人民政府,区委各部委,区级各部门,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各人民团体,各区属国有公司,有关单位:

现将《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渝北区人民政府

2022年1月16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

(2021-2025年)

重庆市渝北区农业农村委员会

2021年12月

目 录

第一章总结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础 1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就 1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环境 3

第二章绘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蓝图 6

第一节指导原则 6

第二节发展目标 8

第三章构建3+6+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11

第一节聚焦现代农业三大方向 11

第二节培育壮大六大特色高效产业 14

第三节加快农高区升建 18

第四章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格局 25

第一节优化现代农业结构布局 25

第二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28

第三节大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32

第四节加快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 32

第五节加强农村生态建设 34

第六节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36

第七节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38

第八节强化乡村治理 40

第九节全面发展农村特色村镇 42

第十节推进农村城镇化 42

第五章拓宽农民持续致富发展路径 44

第一节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44

第二节支持农民创新创业 45

第三节全力保障农民增收 46

第四节引导农民充分就业 48

第五节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49

第六章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举措 51

第一节实施“九大”工程 51

第二节突出“五大”抓手 56

第七章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保障 59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59

第二节深化农村改革 60

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持 62

第四节扩大对外开放 64

第五节营造发展环境 65

附件:《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67

十三五”以来,渝北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潜能进一步释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的“三农”发展形势一片大好。当前,伴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的落地,“一区两群”差异化发展的引领,加之乡村振兴战略大幕的全面开启,全域旅游市场可以预期,渝北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步入了新纪元。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和市委、市政府对渝北区农业农村发展的工作要求,为加快渝北区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渝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衔接《重庆市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总结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基础

第一节“十三五”发展成就

一、取得的成效

(一)农村居民收入大幅提升。“十三五”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坚强领导下,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全局,坚持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农业农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0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140元,比2015年增长约6000元,年均增幅9.1%,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2.23∶1降到2.13∶1。全面实现脱贫攻坚目标,1221户3313人稳定脱贫。

(二)现代山地特色农业提质增量。“十三五”期间,大力实施“三环十景”“双十万工程”,大力发展蔬菜、水果、中药材等特色高效农业产业。2020年,蔬菜、水果、中药材产量分别达到30.05万吨、6.11万吨和1157吨,蔬菜产量比2015年增加1.08%,水果、中药材产量和2015年基本持平。“渝北歪嘴李”“渝北梨橙”“放牛坪梨”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农产品,培育市级名牌农产品50个,2020年农产品加工总产值97亿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蓬勃发展,2020年全区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392.7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6亿元,带动农民增收7.4亿元。

(三)农业农村改革蹄疾步稳。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形成“九步工作法”“设置特殊股东”等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探索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路径,成功实践出大盛镇青龙村“8∶2+1”等合股联营模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施400万元以下涉农项目,2019年全面消除“空壳村”,2020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3.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28%)、净收益6479万元,均为全市第一。以“三社”融合深化农村“三变”改革,通过“一社”统“三部”,在村一级实现生产、流通、信用三大功能有机融合,成立生产互助合作社53个,1.7万余户农民变股东,入股土地7万亩,入股资金3890万元。

(四)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三五”期间,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农村危旧房整治6.39万户、农村厕所改造3.57万户,创建市级绿色示范村庄30个,建成统景江口渔村等13个示范点和大盛天险洞村等24个示范片。建成“四好农村路”2184公里,基本形成“十纵十横”骨架路网。建成村社便道1499公里,实现户户通。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11.86万亩。农村地区全域实现“村村通农客、镇镇通公交、村村通光纤和4G网络”,行政村天然气覆盖率达76.8%,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1.9%,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4%。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业态不多。目前渝北农村业态仍以传统种养业为主,观光旅游、民宿、设施农业等新业态起步晚、步子慢,农文旅融合、一二三产业结合不够,没有形成多点开花的局面。

(二)农业品牌不强。种植品类多、杂、小、散,体量无法跻身全市前列。在全国、全市叫得响的品牌较少,缺乏高知名度、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三高”品牌。

(三)农业效益不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薄弱,产业链条不完善,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临空特质更不明显,加之农资、用工和用地等成本上涨,农业效益不高。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27.77亿元,仅占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的1.4%。

(四)要素投入不足。受基本农田、四山管制、生态红线、城市建设等多重因素制约,农业产业发展用地受限。受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基础设施不完善、农用机械不完备等因素制约,人力资源条件不足。资金投入保障渠道不多,各级各部门过度依赖财政资金,对从金融机构抵押、融资的意愿不强,对灵活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也不足。

第二节“十四五”发展环境

一、发展机遇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乡村振兴促进法》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制度保障,一大批支农惠农政策必将叠加式惠及“三农”。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个振兴”全面发力,引导资源要素向农业农村聚集,势必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渝北区作为全市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谋划的重大战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势必大力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现代服务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为渝北区农业农村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特别是建设“川渝高竹新区”,共同打造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都市近郊现代农业集中发展区、高品质生活宜居城、生态康养旅游带,必将成为渝北区“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三)“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战略。着力构建“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各片区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协同发展,是市委市政府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渝北区作为主城都市区的核心区,同时也是农业投资强度最大的都市农业发展重点地区,必将在增强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完善重要节点城市专业化服务功能,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现代化都市区、现代农业高科技示范引领区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为渝北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带来了资源快速集中、产业加速集聚、市场有效拓展等机遇。

二、面临挑战

(一)产品市场竞争性加剧。从全国来看,我国的经济作物产品基本都出现产能过剩,加之我国的经济作物产品成本偏高,产业的整体经济效益偏低。国际国内农产品市场的联动性增强,农产品国际贸易壁垒增多,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参与全球农产品竞争的困难加大,农产品加工深度、农产品标准、技术、管理等与国际接轨的需求更为迫切。由于今年疫情的冲击,导致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国际米价大幅上涨,创六年来新高,这将对国内农业生产构成严重冲击。

(二)基础设施仍存薄弱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欠账较多,特别是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骨干水利工程少,渠系配套差,中低产田土比重大,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3%。山地丘陵地貌严重制约农业机械化率的有效提高。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应对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环保基础设施薄弱。

第二章绘制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蓝图

第一节指导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认真落实市委五届九次、十次全会部署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定位,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总抓手,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按照“保持农业本底、凸显乡村特色、发挥农民主体”思路,以“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践行新发展理念,优化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文旅商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短板”,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党管农村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大力加强各级党的建设,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证农村改革发展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二)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到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过程和各方面,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发展。

(三)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区上下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

(四)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发挥农民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中的主体作用,把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促进农民群众共同富裕和农村社会公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增进农民民生福祉。

(五)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考虑农业和农村发展,兼顾公平和效率,在把握方向、坚守底线前提下,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鼓励积极探索、循序渐进,推动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激活农村资源要素,激发强劲内生动力。

(六)坚持科技创新支撑。围绕农业农村主导产业,强化科技赋能,高标准构建科技协同创新格局,支持优势领军企业开展校业合作、建设重点实验室,搭建创新平台,努力在科创投入、科创产业、科创平台、科创企业、创新人才、创新生态实现突破。

(七)坚持耕地保护原则。坚决防止土地非农化、耕地非粮化,确保我国18亿亩耕地红线不突破。适宜区域全面开展高标准农田整治和宜机化改造,对整治和改造后的土壤进行增施有机肥和生物菌剂改良,有效遏制土壤酸化、板结等情况。严格执法破坏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行为,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成为我国粮食生产的最后根据地。

第二节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把粮食安全放到最重要的位置,充分发挥渝北区的区位优势、生态条件、地域特色,推动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在农业现代化方面,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通过培育链主、补全链条,从抓生产到抓链条、从抓产品到抓产业、从抓环节到抓体系转变,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在农村现代化方面,围绕农村基础设施、人居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配套、乡村社会治理、农文旅商融合发展等方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在农民现代化方面,围绕高素质农民增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就业增收、农民生活保障等,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民富足富裕。通过农业、农村、农民的现代化,为渝北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农村农民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规划目标

到2025年,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进一步完善,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进一步发展,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显著进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农村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美丽宜居乡村基本实现,建成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区、乡村振兴先行示范区,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入新阶段。

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城镇化进入成熟期,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全面建成,高品质宜居乡村全面建成,农村生态环境良好,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三、重点目标

(一)农业高质高效。到2025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万吨,肉、水产品、蔬菜、水果产量分别达到8万吨、2万吨、40万吨、30万吨,农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年均增长8.3%左右。乡村旅游收入达到43亿元,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72亿元。

(二)乡村宜居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十四五”期间,建设“四好农村路”500公里。到2025年,全区天然气通村率达到90%。全区化肥农药总量负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5%,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物流快递进村率达到100%。

(三)农民富裕富足。到2025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5万元以上。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净收益2亿元以上。

四、主要指标

详见表2-1(渝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表)。

表2-1渝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主要目标表

类别

指标

单位

2020年

2025年

指标属性

农业现代化

高标准农田(累计)

万亩

20

32

预期性

有效灌溉面积比重

%

30

55

预期性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

50.1

60

预期性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60

65

预期性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

%

50

95

预期性

畜禽养殖规模化率

%

65

80

预期性

耕地综合生产率

元/亩

3500

6000

预期性

农产品优质率

%

62

80

预期性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

%

95

98

预期性

设施农业比重

%

2

25

预期性

农产品加工率

%

30

55

预期性

新型经营主体数量

4000

5000

预期性

农村现代化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

91.9

99

约束性

农村集中供水率

%

98.4

99

预期性

居民客户端电压合格率

%

80

98

约束性

农村天然气入户率

%

76.8

85

预期性

农村宽带覆盖率

%

55

95

预期性

农村移动通信覆盖率

%

90

100

预期性

物流快递进村率

%

95

100

预期性

农村养老设施覆盖率

%

56

100

预期性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

96

96

预期性

养老保险覆盖率

%

50

95

预期性

学前儿童入园率

%

98

100

预期性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

65

80

预期性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2.6:1

2.1:1

预期性

农业农村经济

农村经济总量

亿元

50

80

预期性

农业总产值

亿元

38.9

58

预期性

农业增加值

亿元

27.77

38

预期性

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

亿元

97

172

预期性

乡村旅游收入

亿元

20.6

43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1140

32500

预期性

农产品产量

粮食总产量

万吨

11

11

预期性

蔬菜总产量

万吨

30.05

40

预期性

肉类总产量

万吨

8

8

预期性

水果总产量

万吨

6.11

30

预期性

水产品产量

万吨

0.72

2

预期性

农村生态文明

森林覆盖率

%

42

55

预期性

行政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

%

84

100

预期性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

%

35

65

预期性

农村卫生户厕普及率

%

90

预期性

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

%

88.02

90

约束性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

%

92

95

约束性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

%

90

90

预期性

农膜回收率

%

45

90

预期性

第三章构建3+6+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第一节聚焦现代农业三大方向

一、现代设施农业

发挥设施农业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产出效益和增强竞争力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对标全国一流水平,建设现代农业设施。开展集气候监测、技术服务、土壤墒情、智能管理于一体的无人果园管理平台建设。“十四五”期间,建成西南地区领先的种苗繁育中心23万平方米,年提供优质种苗10亿株以上;在南北大道沿线建成40万平方米蔬菜、中药材、草莓、花卉智慧设施农业。

二、都市体验农业

(一)打造“都市闲情”乡村旅游发展核。依托主城区千万人口消费群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开发乡村景、兴办乡村乐、展示乡村艺、推出乡村味、包装乡村礼、举办乡村节、宣传乡村旅、鼓励乡村行,推动全区乡村旅游实现全域全季游,让全区乡村旅游休闲有玩头、文化有说头、产业有奔头,建设主城向北“快节奏、慢生活、乡村美、乡情浓”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做好“农业+”文章,以农业作物景观和乡村优势资源为载体,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等旅游资源进行保护性挖掘,融入农耕文化、中医药文化和现代农业科技等元素,发扬光大民间传统手工艺,加快发展踏青赏花、采摘体验、观光度假、文化传承、科普教育、农耕怀旧、精品民宿、生态康养等旅游休闲活动,传承和发展特色饮食,农家乐等乡村旅游和休闲娱乐得到健康发展。到2025年,创建1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镇、建成10个休闲农业示范村(点)、培育100个休闲农业规模经营主体,乡村旅游收入达43亿元。

(二)推进农文旅商深度融合。高标准打造一批休闲农业度假区、推出一批休闲农业精品线路、办好一批休闲农业节会、开发一批休闲旅游商品,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田园景观化、景观田园化,推动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产品变商品。依托统景温泉、御临河万亩柑橘、明月山万亩高山绿色蔬菜、樱花小镇、杨家槽传统村落保护等现有优质资源,在精品民宿、特色餐饮、道路交通上发力,建成古洛环线农旅融合示范带;依托华蓥山、南天门森林公园、礼朝屋基、智慧植物工厂、白俄罗斯风情小镇、巴渝乡愁、木耳新乡村、大湾上古农耕体验园等资源,打造集传统农耕文化传承与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南北大道农耕文化科普示范带;依托统景柑、印盒李、金凤桃、放牛坪梨等产业资源,打造春赏花夏采果的印放线伏季水果带;依托铜锣山矿山公园、玉峰山森林公园、龙兴古镇、民国街影视城等特色旅游资源,打造以山水风光、历史人文、特色美食为主题的玉龙线都市旅游示范带。通过4线将11个镇全部有机串联起来,形成移步易景、一景一韵,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域旅游大格局。

(三)打造国际养生度假胜地。围绕重庆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结合实施《重庆市促进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5年)》,建设国际消费集聚区工程。依托明月山、铜锣山、龙王洞山脉优质的生态和气候资源,聚焦休闲养生、滋补养生、康体养生、温泉养生四大业态,发展药浴、调理保健、慢病预防、针灸推拿等养生服务,建设统景、大盛、洛碛、兴隆、木耳、茨竹等特色康养小镇。“十四五”期间,重点建设矿山公园片区农业产业发展项目、统景“田园牧歌”综合体项目和木耳镇乡村田园综合体,建成特色康养小镇4个。

专栏1都市体验农业重点项目

木耳新乡村农旅融合示范项目。计划投资8.2亿元,涉及木耳镇新合、白房、新乡、石鞋、五通庙5个村54个社,总面积约1.5万亩。按照“农业为本、产业为基、组织引领、共同富裕”的原则,以“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实现城乡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探索乡村可持续振兴的有效途径”为目标,通过“两集中”“三融合”路径,着力打造以田园为本底,现代农业、康养、休闲、研学、乡村创客等产业为支撑,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乡村综合体。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做强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深度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积极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入市。

兴隆有礼·农耕原乡”。计划投资6亿元,涉及兴隆镇徐堡村、新寨村、牛皇村、天堡寨村、永兴村、保胜寺村等区域,沿南北大道沿线打造10公里农旅融合乡村旅游带。按照“农业为基、文化为魂、产业为径、富民为本”发展思路,以“礼文化+农耕文明+特色产业”为载体,传承农耕文明,开展农事体验,探索乡村治理,发展智慧农业、特色产业,扮靓“四美庭院”,保持乡村原貌,留住乡愁记忆,建设成为乡村振兴新样板、乡村旅游新标杆。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农耕文化工程、道路水利工程、人居环境工程、特色产业工程。

大湾温塘河“山野欢乐谷”。计划投资0.67亿元,按照“山野欢乐、田趣畅怀”的发展主题,打造以乡村动态玩乐方式为主要建设内容的大型农旅体融合发展项目。上古农耕博览园,围绕农耕体验、小河锣鼓非遗提升、田园婚纱摄影和乡奢民宿等子项目,打造上古时期断代农耕文化传承展示和研学基地。

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渝北)”。计划投资1.98亿元,打造以“两园十二景一平台”为主要建设内容、以“临空之门迎世界、三山云雨孕巴渝”为主题的重庆三峡国家气象公园(渝北)。两园:建设以铜锣山矿山公园为载体的“铜锣山·气象文化主题公园”和以桃源公园为载体的“桃源·气象科技创新实践园”;十二景:打造“华蓥山·雪霁云海”“放牛坪·梨园霞光”“云龟山·旭日东升”“周家山·云桥遗梦”“古路·桃韵天池”“木耳·归园田居”“兴隆·巴渝乡愁”“龙兴·龙藏古镇”“铜锣山·矿山海子”“张关·洞天盛景”“统景·峡猿仙境”“玉峰山·松林滴翠”天气景观景区;一平台:建设渝北智慧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等系列国字号名片。

巴渝乡愁”农旅项目。总投资13.7亿元,涉及兴隆镇新寨村和徐堡村,用地面积约3000亩,打造体现巴渝文化和农业旅游为特色的田园综合体。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计划投资9.7亿元,经果林后续管护、生产设施设备采购、建设特色乡村民俗酒店、打造特色餐饮等。

大湾金凤桃园项目。计划投资0.41亿元,在大湾金凤村建设鲜果桃胶收集加工厂、果苗花卉种植繁育基地、蓝染、制酱、榨油等非遗农产品加工生产作坊、1-2个具有乡村岁月特色的乡村美食院落、1000平方米金凤桃乡农产品展销及游客集散服务场所、上古农耕文化研学基地等12个子项目。

矿山公园片区农业产业发展项目。计划投资1.02亿元,结合矿山公园生态修复工程,配套发展以李为主的特色经果林4387亩(已建基地2020亩,新建基地2367亩)、特色蔬菜产业954亩(其中莲藕92亩,高标准蔬菜基地300亩),并对现有产业基地进行提档升级,打造集科普体验、休闲游乐、生态健康为一体的旅游区。

三、临空高效农业

实施精准招商计划,大力发展航空食品加工业,支持企业开发高附加值的航空食品、高端休闲食品、保健品、加工产品等,着力打造从“田间到机舱”的航空食品全产业链,让渝北更多特色农产品走出农村、走入市场、走向世界。

第二节培育壮大六大特色高效产业

一、优质水果

以优化品种结构为重点,以机械化、智能化为发展方向,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果业,重点发展晚熟柑橘、晚熟葡萄、歪嘴李、蓝莓、早熟梨等特色品种。通过配备恒压灌溉打药系统等设施设备,完善基础设施实现道路互联互通。“十四五”期间,建成现代化标准水果基地11万亩,其中新建3万亩,改造提升老果园基地9万亩。新建集重量、糖分、色泽智能处理于一体的年产5万吨商品化处理分选线2条,新建年加工20万吨柑橘的现代化柑橘加工厂、年生产中药饮材和果蔬等冻干产品800吨的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1条。到2025年,建成水果总面积20万亩,年产量30万吨,年产值18亿元。

二、绿色蔬菜

以张白路、秦家等万亩高山蔬菜产业带为核心,发展高价值、多品种的绿色蔬菜2万亩;建成6万平方米集温、光、水、肥等环境控制为一体的现代智能化设施蔬菜基地,种植串收番茄、水果黄瓜等高价值品种。扩建以双孢菇、秀珍菇为主的食用菌现代智能化设施蔬菜产业基地4.25万平方米、年产食用菌1.5万吨,配套建设年产5万吨有机肥、3条自动化生产线发酵场及厂房2万平方米。发展以雷竹为主的笋竹2万亩,新建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示范基地2个。到2025年,全区发展高标准保供绿色蔬菜基地10万亩,年产量40万吨,年产值20亿元。

三、高端花卉

抢抓重庆花卉转型升级机遇,在农业科技园区新建1000亩的核心花卉产业园,重点打造以高档盆花、切花、花园植物、造型盆景等特色花卉现代化生产基地1万亩,培育5个以花文化为主题的乡村旅游功能区、园艺村。新建年产花卉10亿株花卉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1条、10万平方米花卉交易市场1个,打响渝北花卉品牌,使花卉产业成为渝北农业的靓丽名片。到2025年,全区发展花卉苗木1万亩,年产值1亿元。

四、道地药材

充分利用60万亩森林资源、林下空间,依托灵芝、石斛组培中心,培育优质种苗,在大盛镇天险洞村、木耳镇白云村、兴隆镇南天门村等地发展药食两用灵芝、淫羊藿等中药材1万亩,提档升级天险洞灵芝菌种组培中心、扩建天谷源中药材良繁中心。到2025年,建设道地药材基地1万亩,年产值2亿元。

五、生态渔业

推广“池塘养殖”“稻田养鱼”“水库放养”模式,改建重庆金印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张关片区高山冷水鱼、沙湾泉水鱼等19个生态渔业示范养殖场,建成8000亩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升级改造江口新科技渔业示范基地,打造“渝北生态鱼”特色品牌,以优质的水产品助力全国“水煮鱼之乡”做优做强。到2025年,全区发展生态渔业面积达到2.8万亩,年产量达2万吨,年产值4亿元。

六、特色兔业

实施标准化、集约化养殖,建立完善的兔生物安全及繁育体系,提档升级统景阿兴记种兔场和统景长堰村肉兔养殖场,利用良种优势进行自繁自育自养,标准化、集约化养殖,改建茨竹镇、大湾镇、统景镇、大盛镇4个镇11个养殖大户,改造大盛河水田、统景阿兴记、大湾新三力迪康3个肉兔育肥场,新建现代标准化肉兔养殖场1个,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标准化肉兔养殖场5个,到2025年,全区肉兔年存栏达到50万只,年出栏200万只,年产值1.2亿元。

图1 特色高效产业布局图

(注重庆地图审图号GS(2019)3333号,渝北区地图审图号GS(2021)1487号,均来源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专栏2六大特色高效产业重点项目

特色高效水果产业基地建设。计划投资20.2亿元,建设20万亩特色高效水果产业基地,其中:新建3万亩机械化、智能化标准水果基地,改造9万亩老果园基地,对20万亩优质水果基地进行地力提升。

商品蔬菜基地建设。计划投资1.6亿元,实施高标准蔬菜基地2万亩,包括基础设施、肥水一体化、种子种苗、肥料、新型农药、农业机械等,复种指数达到4-5。

现代智能化设施蔬菜展示园项目建设。计划投资2.4亿元,建成6万平方米集温、光、水、肥等环境控制为一体的智能化温室大棚,主要周年种植无限生长型的串收番茄、水果黄瓜等

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计划投资1.78亿元,扩建以双孢菇、秀珍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基地4.25万平方米,年产食用菌1.5万吨。

花卉产业园区项目建设。计划投资3.3亿元,建成西南地区一流的特色花卉生产中心、种源生产繁育中心、花卉交易中心和家庭园艺服务中心。新建花卉产业园1000亩、花卉交易市场1个(10万平方米)。

稻鱼综合种养示范工程。计划投资0.32亿元,改建8000亩标准化稻鱼种养示范基地,年产优质稻香生态鱼2000吨。

改(新)建现代标准化肉兔养殖场。计划投资1.25亿元,改建11个养殖大户和3个大型肉兔养殖场,建设现代标准化兔舍5万㎡,标准化兔笼20万个,配套化粪池,沼气池等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新建标准化肉兔场6万㎡,标准化兔笼22万个,配套化粪池,沼气池等养殖废弃物处理设施。

水果商品化分选项目建设。计划投资0.82亿元,在古洛环线和南北大道,新建每小时处理20吨,集重量、糖分、色泽智能处理一体的年处理量5万吨的分选线2条(4通道)。

果蔬精深加工项目建设。计划投资2.8亿元,新建年加工20万吨柑橘的现代化柑橘加工厂,建设真空冷冻干燥生产线1条。

有机肥厂。计划投资0.23亿元,新建发酵场及厂房2万平方米,包括空中发酵设备以及3条自动化生产线。

川渝毗邻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计划投资3亿元,在建设直供成渝绿色农产品示范带、巴蜀乡愁农业旅游产业带、联防联控互助体系、高新农业孵化基地、人才交流互通学习平台等方面进行合作交流,构建互动、互补、互利、互惠的发展格局。

第三节加快农高区升建

一、积极创建国家农高区

规划总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建设“一核五区”,即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创新驱动核、临空现代服务产业集聚区、山地生态保育产业展示区、临空农业智慧物流服务区、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和丘陵山区特色农业试验区。其中核心区规划1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3.19平方公里,重点建设西部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高端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中医药康养文化示范园、现代农业智慧物流示范园“一心四园”。到2025年,建成省级以上科创服务平台15个,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000人,园区总产值达到250亿元,高新技术产值占比55%以上。

专栏3农高区创建重点项目

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创建工程。项目计划投资333.97亿元 ,规划面积约136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3.19平方公里。“十四五期间”计划投资163亿元,全面建成核心区“一心四园”,引进、培育涉农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龙头企业30家以上,新建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10个以上,促进创新要素向平台、企业、产品集聚,发挥创新整体效能。

二、加强农业科技支撑

(一)推进农业产业智能化

加快推广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5G移动通信网络、智慧气象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的应用,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以特色经济作物为重点,重点围绕粮油及柑橘、蓝莓、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开展生产智能化应用,围绕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等领域,强化智慧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推广,加快开发多功能、智能化、经济型农业设施,积极引进推广小微型、环保型、高效节能型农业机械装备,推广使用水肥药一体化灌溉系统、植保无人机等先进设备,实现农业生产智能化管理,提高农业规模化、精准化和设施化水平。新建和提升一批智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不断提高农业信息化管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产业基地智能化建设水平。依托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赵春江院士专家工作团队,围绕农业大数据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业空间技术等领域,合作开展农业科技开发及成果应用推广,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信息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依托智能云平台,聚焦“四线二十景”,打造都市休闲旅游小镇。到2025年,智慧农业物联网覆盖主导产业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微生物所、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畜科院、市中医药院等科研院校的创新能力建设,深度整合农业科研单位、涉农高等院校、农技推广机构和农业科技创新企业等科技资源,共建新型研发平台,构建与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纵向联动的创新平台体系,推动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积极构建农业产业协同创新平台。

(三)研发和推广农业关键核心技术

树立农业绿色化科技战略,引导农业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转变,强化农业科技在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仓储及加工、农业智能化智慧化、农业绿色发展等领域技术攻关。扶持一批科技型农业企业,推进农业科研院所和农技推广单位与农业企业开展科技合作,研究开发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和新产品。

(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以渝北国家农高区为重点,建设一批科技创新、集成示范、推广运用、教育培训和辐射带动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基地。强化院士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和基层农技人员“三位一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推广能力。推动农业科研单位或农业高等院校开展“校—地”“校—企”科技合作,建立新品种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形成“一主多元”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鼓励引导具备农技推广条件的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农业技术人员参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支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

(五)推动农业全程机械化发展

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制定高产高效机械化生产农艺规范,加快选育和推广适于机械化作业、轻简化栽培的品种,促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配套。推进优势农产品机械化生产加工示范建设,促进农机农艺融合,积极推进作物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提高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全面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立以财政补助资金为引导,农民和农业经营服务组织投资为主体,社会投资为补充的多元化的农业机械化投入体制。以提高经果林、蔬菜等主要农作物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围绕耕整地、种植、收获、植保、烘干和产后商品化处理等主要环节机械化,提高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机械化水平。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鼓励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到2025年,智慧农业物联网覆盖主导产业面积达到7万亩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0%以上。

(六)做优区域特色种业

完善蔬菜花卉育苗中心,在渝北国家农高区内,采取组织培养、工厂化育苗等现代化育苗手段,建设主城区重要的蔬菜与花卉育苗中心。到2025年,建设占地500亩的蔬菜花卉育苗中心1个,年培育花卉蔬菜苗5亿株,年产值1亿元。建成中药材组培中心,在渝北国家农高区内,围绕重庆市中药材重点产区所需的重点中药材品种,结合渝北区重点发展的石斛、白芨等名贵中药材,建设占地500亩的重庆市中药材组培中心1个。到2025年,年培育各类中药材苗10亿株,产年值5亿元。建成食用菌繁殖中心,在渝北国家农高区和木耳田园综合体范围内,围绕重庆主栽的秀珍菇、平菇、香菇、双胞菇、茶树菇、木耳等品种,研发食用菌新品种原原种、原种和商品菌种,为全市食用菌产业服务。到2025年,年生产一级菌种10万支,三级菌种50万袋,年产值1亿元。

专栏4农业科技支撑重点项目

重庆中药资源创新中心。计划投资0.03亿元,开展优质中药资源挖掘和保护、中药材种植和新品种培育;药食用菌研究与推广;中药材产地加工与利用等4个重点方向研究。

重庆玉米科技创新中心。计划投资0.02亿元,组建科技团队,研究优质玉米资源挖掘和保护、玉米种植和新品种培育;玉米资源研究与推广;玉米产地加工与利用等4个重点方向,咨询解决玉米资源发展技术难题。。

重庆草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计划投资0.02亿元,组建科技团队,承担项目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利用人才技术优势资源开展草产业发展战略性研究,咨询解决草产业发展技术难题

数字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计划投资0.6亿元,开展数字农业农村推广攻关,推动涉农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等农业科技项目20个。

乡村振兴智慧农业气象服务示范项目。计划投资0.3亿元,完善面向粮食功能生产镇以及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生态渔业、特色兔业和“三花六果”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基本建成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成5个镇级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培育1-2个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打造2个气候宜居宜游乡村品牌。

农田宜机化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①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2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②耕地基础生产能力提升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5万亩,推动项目区域农业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③农机装备水平提升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对200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开展农机装备水平提升工程建设,全区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60%;④耕地地力保护与提升项目。计划投资0.53亿元,建立测土配方施肥核心示范片1万亩,增施商品(自制)有机肥5万亩,开展绿肥还田5万亩,实施秸秆综合利用5万亩。

种苗繁育中心项目建设。计划投资4.6亿元。建设以草莓、蔬菜、花卉和中药材为主的种苗繁育中心23万平方米,年提供优质种苗10亿株以上。

特色经济作物种源保护利用及种苗繁育基地。计划投资5.7亿元,项目占地500亩。开展柑橘、花椒等丘陵山区特色高附加值经济作物的种质资源保护、新品种研发、种苗繁育和示范种植等,推动种源库、种苗试验、种苗产业化建设。

重庆茶树种质资源与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计划投资0.08亿元,建设茶起源与演进研究室、茶与健康研究室、新式茶饮展示厅、茶精深加工与功效评价研究室。

重庆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孵化中心。计划投资11.37亿元,占地面积约100亩,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包括土石方工程、建筑工程、装饰工程、智能化系统、景观绿化、以及相关配套设施等。

农业园区企业总部基地项目。计划投资8.83亿元。占地面积71.6亩,建筑面积约10万㎡,内设办公楼及配套服务设施等。

中国农业大学项目。计划投资0.84亿元,开展丘陵山地农业科技研发,进行成果转化。

国家合成生物技术创新中心西部分中心。计划投资13.8亿元,聚焦西南地区产业需求,充分利用“合成生物中心”科技资源优势,整合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市中药研究院、市畜牧科学院、市药物种植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创新资源和要素,联合打造“一核六基地”开放性创新平台。

三、着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一)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重点扶持畜产品、蔬菜、中药材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十四五”期间,全区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农业龙头企业30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加工型龙头企业2个,5亿元以上的2个,1亿元以上的10个。到2025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0%,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2.8∶1,特色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72亿元。

(二)做强“三大”优势加工业

支持天友乳业扩能升级,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力争年产值达到20亿元;支持一批调味品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和装备升级,在市场份额、科技研发等方面成为行业引领,“小调料酿出大产业”,力争调味品产值达到30亿元;延长肉制品加工产业链,完成4家屠宰场环保搬迁,建成智能化屠宰场,增加屠宰产品精深加工环节,扩产能、增效益,力争肉制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

(三)实施补链延链工程

在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上,培育引进加工企业,补齐分选、烘干、冻干等缺链环节,实现“果变汁”“菜变肴”,保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打通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

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农产品储藏、运输和配送服务。加快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创新冷链物流经营模式,打造从生产到消费全程“不断链”的农产品智慧物流体系。到2025年,新建气调库、冷藏库等农产品产地仓储50个,库容达到5万立方米(5-7立方米储藏1吨)。

(五)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运用

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平台,探索通过“揭榜挂帅”等机制激励企业承担更多农业科技项目,引进科研机构15家以上。大力推广产地初加工、智能筛选与贮藏、快速烘干等产后减损关键技术,集成研发农产品自动化采收(屠宰)、高效商品化处理、绿色保鲜等关键技术,到2025年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15家以上。

专栏5 农产品加工业重点项目

特色农产品精加工产业孵化园。计划投资8.33亿元,总建筑面积约25万平方米。

天食畜肉制品及副产品加工项目。计划投资5亿元,项目总占地40.1亩,建设规模约3.2万平方米,新建智能生产线12条,自建日处理1000立方米的污水配套设施。

重庆农投大厨良选肉食品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项目总占地约53亩,建设规模约3.6万平方米,含待宰圈、屠宰生产线二条、市场交易、参观展示、仓储冻库和检疫室建设、分割车间、加工车间、无害化处理车间、冷链运输物流等。

金航清真牛羊制品中心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项目总占地19.2亩,建设规模约2万平方米,含活牛屠宰生产线四条、活羊屠宰线两条、牛羊精加工生产线三条。

旺峰肉业食品加工园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项目总占地面积约45亩,建设规模约3.5万平方米,含屠宰生产线三条、分割车间、加工车间、市场交易区、仓储(冻库)、污水处理系统及办公、生活楼。

健康食品加工园。计划投资24.5亿元,项目占地面积约512亩,建设科研服务中心、航空食品、休闲食品加工车间及相应配套设施。

合成生物产业园。计划投资22.5亿元,项目占地约448亩。围绕生物医药、食品发酵、人工草本、新材料、农业废弃物转化利用等合成生物技术应用领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研发、办公用房、生产加工区等。

乳业加工产业园。计划投资24.3亿元,项目占地面积约489亩,建设办公及研发、主生产车间、原料仓库、冷库设备用房。

第四章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优化现代农业结构布局

一、优化空间结构

根据渝北区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景观路线、空间格局、目标定位等,统筹兼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按“一区四线一园”进行现代农业空间布局。

(一)一区: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二)四线:古洛环线、南北大道沿线、玉龙线、印放线(印盒-高嘴-永庆-放牛坪)。新发展南北大道沿线、玉龙线、印放线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依托放牛坪万亩梨园、玉峰山森林公园、华蓥山森林公园等特色优势资源,打造以果蔬采摘、养生避暑、农业观光、农事体验为主题的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巩固提升古洛环线现代山地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带。

(三)一园:川渝毗邻区(高竹新区)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


2 渝北区现代农业空间结构图

(注重庆地图审图号GS(2019)3333号,渝北区地图审图号GS(2021)1487号,均来源于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二、优化区域结构

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加快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带建设,打造成渝地区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重点在大盛、统景、大湾、兴隆等11个镇及王家、双凤桥街道的适宜地区种植特色粮油;重点在御临河流域的统景镇、大盛镇、洛碛镇、石船镇等海拔较低区域布局柑橘;在南北大道沿线的大湾镇、兴隆镇、茨竹镇、统景镇等中低山地区布局桃李梨等;在石船镇、大盛镇、木耳镇、兴隆镇、茨竹镇、洛碛镇等地和海拔高、温差大的张白路、秦家等区域布局绿色蔬菜;在木耳镇、兴隆镇、大湾镇等城郊区域布局高端花卉;在森林植被好的大盛镇天险洞村、木耳镇白云村、兴隆镇南天门村等地布局道地中药材。利用现有水库、山坪塘、鱼塘、稻田等水面资源布局发展生态渔业;利用现有标准化种兔繁育场和肉兔标准化示范养殖场,在统景镇、大盛镇、大湾镇、茨竹镇等地布局发展肉兔,推动全区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加快特色高效产业转型升级。

三、优化产业结构

聚焦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生态渔业、特色兔业六个优势产业,围绕农产品原料地,拓展建设种苗基地、生产基地,配套建设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分选线、标准化精深加工生产线,实现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打造6条重点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由单体向链条延伸。做强粮油基础产业,根据渝北区农业产业发展基础、现有条件、自然资源禀赋、农业产业形态、临空农业的发展目标和城郊型农业实际,树立粮食生产底线思维,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坚决防止土地非农化、遏制耕地非粮化,采取粮菜、粮经、粮药等间套作模式,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稳定供给。拓展农业基础功能,补齐融合发展短板,完善“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生产与观光、旅游、休闲、教育等深度融合,强化服务城市、富裕农村功能,促进农业向三产延伸。依靠临空优势,集聚临空产业链,发展临空指向性强的创意农业、创汇农业、会展农业,培育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由低效向高效转变。

四、优化产品结构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促进低质向优质转变、低效作物向高效作物转变、单季熟期向多季熟期转变、单一功能向多功能转变,到2025年,育种创新取得重要进展,农产品品质明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持续提高。

第二节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一、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一)优化农业经营主体结构

引进培育链主企业,通过抓发展、拓市场、促带动等方式快速做优做强,加强与产业链中小企业协作配套,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主体,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向精深加工、农文旅融合等方向拓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做精做优产业基地,发展休闲农庄、餐饮民宿,促进各类主体分工协作、有序发展。“十四五”期间,累计新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00个以上。

(二)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

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区推进试点,规范发展壮大单体农民合作社、培育发展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提升区域指导扶持服务水平。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以促进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深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健全农业产业组织体系,鼓励合作经济组织向股份制企业发展,加强示范引领,创新机制方法,优化政策扶持,规范行业管理,强化指导服务,以优示范,由点到面,探索整区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的路径方法,树立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的样板。鼓励农民合作社加强农产品初加工、仓储物流、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能力建设,支持参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增强农民合作社服务带动能力。建立示范社名录,持续开展国家、市、区级示范社三级联创。到2025年,培育农民合作社达到400个以上。

(三)加快培育发展家庭农场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制度,引导广大农民和各类人才创办家庭农场,把符合家庭农场条件的种养大户和专业大户纳入名录管理。强化家庭农场指导服务扶持,鼓励家庭农场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开展标准化生产,开展市级、区级家庭农场“四化”创建。到2025年,家庭农场达到500家以上。

(四)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围绕特色产业着力壮大国家、市、区三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梯队,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采取兼并重组、股份合作、资产转让等形式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鼓励企业挂牌上市,打造知名企业品牌,提升龙头企业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带动能力。到2025年,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五)发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

重点围绕服务小农户,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提供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中涉及统防统治、农资供应、良种繁育、加工储存、土地托管等多类型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让更多小农户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服务。大力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效益。拓展财政购买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品种环节,推广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到2025年,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50家以上。

二、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

(一)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

以品种、品质、品牌“三品”建设为抓手,按照“区域公共品牌与企业品牌形成合力,区域公共品牌助推企业品牌发展”的思路,进一步提升渝北生态农产品竞争力。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打造“花果渝北”区域公用品牌,加快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农产品品牌为核心的农业品牌格局。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创品牌,逐步扩大企业影响力和竞争力,提升软实力。促进品牌营销,挖掘和丰富品牌内涵,培育品牌文化,利用农业展会、产销对接会、电商等平台促进品牌营销,提升品牌影响力。

(二)推进现代农业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实施农产品绿色行动,严格生产过程的“两品一标”农产品认证准入和证后监管,健全农产品品牌准入退出机制,着力打造“渝北造”绿色、健康、安全、放心农产品。推动农药化肥“双减”行动,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到2025年,创建一批畜禽、水产、种植业“两品一标”生产基地,打造市级名牌农产品、入驻“巴味渝珍”等特色品牌100个,有效期内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数量稳定在150个以上,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全面施行。

(三)做好品牌宣传推介

借助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渠道,强化品牌宣传与市场营销,利用产品上市节点,在目标市场开展针对性强、效果好的宣传营销活动,并同步推进线上线下渠道建设。加强农产品商标及地理标志商标的注册和保护,构建农产品品牌保护体系。从政策和项目资助方面,鼓励和支持认证企业发展订单农业,拓展市场,充分发挥品牌农产品增值效益。

三、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一)提档升级区级农产品质量检测站

提档建设重庆市渝北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依据地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机构建设标准,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全面提升中心农产品质量检测硬件和软件水平,区级中心布局更加合理、功能更加完善、检测能力全面提升。将区级服务功能延伸到镇、村和点,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需求。

(二)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

依托农业龙头企业,以鲜活农产品为主要对象,推广应用农产品物流和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实现生产、运输、贮存、销售交易等整个供应链全程覆盖。

(三)健全基层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

健全区、镇、村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推动配备村级协管员,构建网格化监管服务体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提高基层监管执法能力和装备水平,实现各级监管服务机构规范建设和正常运转。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形成上下贯通、职能明确、运行高效、参数齐全、支撑有力的农产品质检体系。

第三节大力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

一、培育乡村服务实体

坚持实体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的理念,大力培育乡村服务实体。围绕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产业,重点培育提供农资配送服务、农技推广服务、农业社会化服务等的龙头企业和家庭农场。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鼓励发展农机具租赁市场,不断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十四五”期间,全区培育乡村服务实体50个。

二、发展重点乡村服务业

健全区、镇街农产品市场体系,强化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和配送服务,提高流通效率,降低物流综合成本。发展第三方物流,提升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和上市“最初一公里”组织化水平。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实现鲜活农产品全流程无缝对接。创新农产品流通业态和农商对接模式,完善产销衔接机制。到2025年,全区农业规模化生产组织产销对接率80%以上。

第四节加快发展农村商贸流通业

一、构建农产品产销服务平台

建设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构建全过程管理数据和分析服务模型,健全市场和产业损害监测预警体系,开发提供产品生产情况、行情资讯、供需平衡等服务。强化临空物流网建设,包括农业生产储运物联网、跨境电商交易中心、优质农产品配送中心、专业批发交易中心等。充分整合和利用综合服务平台,组织开展卓有成效的农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进而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二、稳定实体商贸

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变化,把稳定发展农村实体商贸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支撑来抓,实现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农村经济质量优势。发展直供配送、门店专卖、农超对接等模式,鼓励进城开设直营店、直销窗口和自营超市。到2025年,提升发展农村商贸实体企业20家,新发展农村商贸实体企业20家。

三、发挥供销服务组织作用

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优势,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提升发展质量,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发挥区三社融合公司供销服务作用,链接合作社生产端与市场消费端,积极开展农资统购统销、全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农副产品统一配送,打造“花果渝北”“渝北生态鱼”等品牌,提升农产品价值。到2025年,实现年销售额2亿元以上,带动当地农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新发展农村供销服务网点50个。

四、发展农村电商

实施缩小“跨越数字鸿沟”行动,以“有网络、有终端、有平台、有培训”和“想用、会用、常用”为切入点,提高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推动农村信息化与特色产业、乡村旅游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业生产模式、组织模式、管理模式、商业模式创新。加强农村电商主体培训培育,引导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农资配送企业、物流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完善农村电商三级服务体系,开展农村电商人才培训,促进农村特色农产品触网营销。实施“互联网+”联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充分发挥品牌农产品综合服务平台和益农信息社作用,加强与大型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开设地方特色馆,发展直播带货、直供直销等新业态。到2025年,新培育特色鲜明、规范诚信、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农产品电商主体15个以上。

专栏6农村商贸流通业重点项目

渝北区电商直播基地建设项目。计划投资0.1亿元,建设集产品供应、电商服务、直播间服务、人才培育孵化功能为一体的电商直播基地。

第五节加强农村生态建设

一、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实施人居环境整治五年行动,加快农村厕所改造,对新建房屋和保障性安居工程、旅游沿线及农家乐,鼓励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实施农村污水治理。加强农村聚居点污水处理站建设、镇街管网建设和运维,实施农村“三改”(改水、改厕、改厨)及化粪池建设,推广种养循环技术,实施沼液还田。因地制宜处理农村分散污水。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分类。在全区按照“户分类、村分拣、镇(街道)管理、区分类运输、区域分类处理”模式,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治理及分类系统,开展农村生活垃圾非正规堆放点排查整治。改造提升农村住房。编制农房图集,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美丽宜居村庄。在有条件的地方,引导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推进农村社区化。逐步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安全住房保障机制。推动农村C、D级危房动态清零,彻底改造集镇连片危旧房。到2025年,建成生态宜居美丽村庄100个、绿色示范村30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镇5个、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片5个,整治提升农村旧房1万户。

二、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结合产业基地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将农业绿色化、生产清洁化贯穿全过程,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坚持把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到农业产业发展全过程,推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大力推广“生态种植+健康养殖”模式,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加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拓宽秸秆综合利用渠道,推行秸秆就地还田利用。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收集、转化、利用网络体系。继续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减量增效行动、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绿色防控替代农药行动、违禁药品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推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开展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探索建立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健全废弃农膜回收体系,加快构建覆盖全区的销售、回收、利用、推广一体化的废弃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紧扣干净、整洁、有序目标,按照“立足清、聚焦保、着力改、促进美”的要求,做深做实村庄清洁行动。实施农村旧房整治提升,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深入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到2025年,全区化肥农药总量负增长,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65%,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率达到100%。

三、推进山水林田湖(库)草系统治理

全面落实河长制。确保域内河流达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的河流长度只增不减,重要河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0%以上,镇街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不断提高。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按照全区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总体部署和要求,开展封山育林、未成林地补植管护、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人工造林、农村“四旁”植树、农田林网及特色经济林改造和森林抚育工程。加强水土保持和河流治理。加快水利薄弱环节治理,提高防洪除涝能力。对全镇内的水库、引水渠道、河堰、山坪塘等进行修缮整治,为人畜饮水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第六节夯实农村基础设施

一、加快农村交通事业发展

以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进一步提升农村公路网络水平,打造四条农旅融合精品线路,实施“四好农村路”500公里,进一步强化对农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农村公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有利支撑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深化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养护资金保障体系,创新推进养护市场化,有序开展路网预防性养护,切实提升农村路网服务水平稳定。推进农村客运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采用多种客运组织模式,加快实现农村客运网络全覆盖,加速推动全域公交发展,提高农村客运公交化运行比重,完善农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公共运输服务均等化。“十四五”期间,实施县乡道农村骨架路升级和路面改造500公里。

二、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

推进重点水源、农村供水、防洪减灾、农田灌溉、水生态、管理能力等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续建中型水库1座,开展前期或开工建设小型水库5 座,改扩建水库1座,完成5座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建设,开展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建设,“十四五”期间,实施管网延伸、联网、改扩建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4处,到2025年,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

三、加快农村电力事业发展

继续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用电可靠性,强化农村电网维护管理。到2025年,城镇供电可靠率达到99%,农村供电可靠率达到95%,城镇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8%,农村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5%。

四、加快农村能源事业发展

促进可再生能源供电,因地制宜发展光伏发电,支持农户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推进城镇天然气管网向镇延伸。积极开发农村新型能源和生物质能源,完善建管机制和模式。开展水煤气利用和新型优质燃料试点示范,实现农村沼气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到2025年,天然气通村率达到90%。

五、加快农村邮政和通讯事业发展

加强农村邮政设施建设,加快服务网点建设和改造,开展“收订到农户、配送到家门、服务到田头”的一条龙服务,推广“试验示范+配送”“科技培训+配送”“配送+分销+农户”等快捷服务模式。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信设施的更新和合理布局。积极建设培育涉农产业电商主体,新建一批电商综合服务网点,培育一批电商带头人,适时组织开展农网对接、农超对接、农展会等活动。“十四五”期间,新增邮政网点10个,改造网点20个,改造电子化支局20个,更新农村邮政服务网点的营业和投递终端设备200余套,购置农资分销配送系统终端设备500套。到2025年,全区农村光纤实现全覆盖,5G网络实现重点村人居聚集区全覆盖,建成区级农村电子商务运营服务中心1个,物流快递进村率达到100%。

专栏7夯实农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

乡村5G网络建设项目。计划投资2亿元,2022年实现重点镇的5G网络覆盖,2025年实现重点村的人居聚集区域5G网络覆盖。

长江禁捕智慧化监管系统建设项目。计划投资0.3亿元,在10个重点水域安装红外线高清监控设备,对非法捕捞行为进行智能化监测预警。

农村路网提升工程。计划投资89.3亿元,升级改造国省道228公里,普通国道二级及以上达到95%。升级改造县乡道500公里,打造精品旅游风景线4条。实施“四好农村路”500公里,畅通“毛细血管”,有力支撑乡村振兴战略。

农村供水保障工程。计划投资3.21亿元,开展排花洞水厂改扩建工程、洛碛镇太洪岗村达泥坎村供水工程、茨竹镇中河场镇管网改造工程、木耳镇垭口水厂改扩建工程、大盛镇场镇管网改造工程、张关水厂改扩建工程、碑口水厂新建工程等34处工程项目。全区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9%,集中供水率达到99%,水质达标率进一步提高。

第七节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一、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

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快发展农村公办幼儿园,普及学前三年教育。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切实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的保障。优化配置城乡师资,统一城乡师资配置标准,建立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机制。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改造。

二、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推进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落实乡村医生政策待遇。开展城市医疗机构对口帮扶镇卫生院工作。建立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补充商业保险、医疗救助相衔接的医疗保障制度,落实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资助标准。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到2025年,实现每个镇有1所标准化卫生院,标准化村卫生室全区覆盖,每个镇卫生院有1名以上全科医生,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全覆盖。

三、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一体化

完善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等制度,“十四五”期末,全面实现城乡并轨、统一标准。完善低保标准调整机制、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农村特困人员供养制度,建立健全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调整机制和照料服务机制,切实保障特困人员基本生活。全面落实孤儿基本生活、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福利政策。加强农村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工作。加强福利中心、儿童福利院、精神卫生福利机构的建设和管理,提高服务供给能力。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村留守群体,建立健全农村留守人员关爱服务和动态监测体系机制。积极发展农村养老服务事业,加快镇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站建设,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四、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

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镇街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文化中心户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每年每村送4场流动文化服务进村。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方式,支持社会各类文化组织和机构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抓好农村业余文化骨干队伍建设,加强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发掘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资源。积极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改善体育设施,开展送体育知识、送健身指导、送体育器材活动。到2025年,全面建成农村“半小时文化圈”,实现“广播村村响、电视户户通、村村有文化室和体育活动场所、村民小组有文化中心户”的目标。

专栏8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重点项目

重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计划投资20亿元,占地约1000亩,规模11000名师生。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计划投资0.2亿元,对村卫生室、镇中心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进行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升级改造,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率,优化远程医疗服务。

第八节强化乡村治理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深入贯彻《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切实加强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突出选优配强镇党政正职,充实加强镇工作力量。实施农村基层党建提升行动,持续加强村“两委”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建设,常态长效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派强用好驻镇驻村工作力量,深化农村青年党员源头培育,每村每2年至少发展1名党员。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化落实镇管理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推动网格化管理服务,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加强村务监督,防范化解矛盾风险,营造乡村振兴良好环境。

二、形成全面依法治农格局

在“八五”普法期间,加强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农村基层干部、村民法治观念,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规,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引导和支持农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维权,理性表达合理诉求。

三、增强村民自治组织能力

深入实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严格依法实行民主选举,选出群众拥护的讲政治、守规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担当的村委会班子。健全民主决策程序,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完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依法自治事项清单、依法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涉证事项清单及负面清单,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政府主导的多方参与、共同治理体系。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职责权限、监督方式、管理考核,积极推进村务公开信息化,提高村务监督工作的水平和实效。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做法,提高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

四、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充分发挥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制定通俗易懂、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发挥村规民约和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老年人协会等“一约四会”及村社风俗监督员作用,推进设立村社“失德曝光台”、组建“美德劝导队”,加强婚丧礼俗整治,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加强无神论宣传教育,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

五、强化农业执法监督

加大种子、农药、肥料、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力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种业管理、动物卫生监督、渔政监督、农机安全监理和植物检疫执法,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加强农民负担监管,重点监督随意提高农民生活必需品、农业生产投入品价格,杜绝强行摊派等“隐性”负担。

专栏9乡村治理重点项目

社区治理智能化工程项目。计划投资0.9亿元,开展社区治理智能化网格化智能平台建设。

第九节全面发展农村特色村镇

一、建设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镇

立足乡村旅游资源,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扶持发展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森林人家、康养基地、乡村民宿等。“十四五”期间,发展乡村旅游特色示范村20个、乡村旅游特色示范镇5个。

二、建设文化创意特色村镇

坚持“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原则,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推动文创、演艺、工艺美术、文化遗产等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文化遗产传承有序、人文气息浓郁深厚、文创产业特色鲜明、文化生态优美精致的特色文化文物示范村镇。“十四五”期间,发展文化创意特色村10个、文化创意特色镇5个。

三、建设农业特色村镇

立足渝北资源禀赋,突出水果、蔬菜、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富民兴村产业,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推动乡村振兴。“十四五”期间,发展现代农业特色村10个、现代农业特色镇5个。

第十节推进农村城镇化

一、科学开展村镇规划

坚持高标准规划,提升村镇建设服务水平。按照《渝北区农村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编制镇村体系规划,调整优化村庄布局,实现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乡公共基础建设规划相衔接。到2025年,全区村规划编制率达到100%。

二、强化中心村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针对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着力提高村级整体公共基础设施服务标准。加强中心村镇文化室、卫生室及老年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让当地村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村民生活的幸福感。“十四五”期间,改扩建中心村文化室100个、卫生室100个及老年服务中心20个。

三、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集中

十四五”时期,城市化将进入城市有机更新和城乡人口双向流动时期。充分尊重农村居民“人往哪里去”的真实意愿,科学引导农民向中心镇、中心村集中,打造有产业支撑的农村新型社区,适度推进城镇化。“十四五”期间,转移农民2万人。到2025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80%。

第五章拓宽农民持续致富发展路径

第一节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一、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保持机构队伍、帮扶力量、帮扶政策、帮扶责任、驻村工作制度等总体稳定。在保持兜底救助类政策稳定的基础上,延续落实好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民生保障普惠性政策,优化产业、就业、创业等发展类政策。

二、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

建立农户主动申请、干部入户走访排查、行业部门提供、大数据比对等相结合的易返贫致贫人口快速发现和核查响应机制。按照中央和市级监测标准,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定期核查、动态管理,重点监测其收入支出状况、“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状况,并及时分级分层分类纳入帮扶政策范围,实行动态清零

三、巩固拓展“两不愁三保障”成果

持续开展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建立健全巩固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加强台帐管理,防止新的失学辍学发生。落实医疗救助分类资助政策,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防范因病返贫致贫风险。建立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全面开展农村住房安全隐患排查,对存在安全隐患的,按规定纳入农村危房整治范围,确保发现一户整治一户。持续推进农村供水规范化管理,完善长效运行管护机制,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四、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有效衔接

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作为衔接的“首要任务”,突出规划、政策、工作、保障“四个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建立健全相对贫困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大力提升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断改善农村公共服务,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和基层组织建设等。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的硬核支撑,贯穿于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乡村振兴全过程。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紧跟大众健康需求和消费潮流,按照做“优”做“特”要求,着力打造六大特色农产品和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第二节支持农民创新创业

一、投身乡村旅游服务

支持返乡农民工、普通中高等学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农村能人等创办领办各类企业,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支持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养生农业、创意农业。到2025年全区乡村旅游产值达到40亿元规模,带动5万人就业,形成一批市内知名的美丽乡村休闲旅游带。

二、领办农民合作社

鼓励和支持农民按照自愿原则,依托产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农民合作社,结合经果林,组建一批农机服务合作社。深入开展区级示范社评定,创建一批市级、国家级示范社。鼓励农民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发展联合社。

三、组建创新创业载体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加快培育一批规模适度、生产集约、管理先进、效益明显的家庭农场。建设家庭农场名录系统,逐步规范数据采集、示范评定、运行分析等工作。把小微企业作为农民创业创新的重点,引导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返乡农民工等创业主体向企业化方向发展。加大微型企业扶持力度,着重解决用地、融资等难题。引导农村微型企业集聚发展,建设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微型企业孵化园、微型企业特色村、星创天地等载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带动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抱团发展。

第三节全力保障农民增收

一、增加经营性收入

围绕渝北临空都市农业的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以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动力,让先进要素、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先进创新成果在一二三产业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农业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格局,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加大全区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水族观赏、休闲垂钓、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休闲农业点(村、园),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休闲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全面落实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策,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完善农业股份合作制企业利润分配机制,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开展合股联营、生产托管、租赁经营、产品代销等多种联结方式。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实现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二、增加财产性收入

明确农村居民财产权属,切实保护农民财产权。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对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宅基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等财产权利进行严格保护。着力构建农村产权的权属登记、资产评估、抵押融资、流转处置、风险分担体系。建立规范流转市场,盘活农村沉睡资产。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实现途径。完善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和地票制度。鼓励农民利用自有住房依法从事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盘活农村闲置房产,鼓励农民租用农村闲置校舍等发展种养业及农产品产地加工流通。探索引进企业或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盘活闲置房屋,对集体闲置房产和农户住房进行整体改造,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积极争取开展农民以现有宅基地入股、企业或其它组织及个人以资金入股合作建房共同开发经营试点。

三、增加工资性收入

创新农村土地经营的组织模式,增加土地收益。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鼓励农村土地向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集中流转,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探索土地流转合理定价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为纽带,发展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土地分红收益。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完善区镇村三级服务和管理网络,探索土地托管服务,建立土地流转监测制度,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妥善化解土地承包经营纠纷。

四、增加转移性收入

严格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继续实施种粮大户补贴政策,稳定农户种粮积极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和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开展绿色防控产品应用及推广、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初加工补贴,对粪污收集处理利用各环节进行引导性补贴,推进农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

第四节引导农民充分就业

一、广泛拓展就业岗位

建立土地流转、片区开发与农民就业挂钩机制,推行外出务工与本地务工、返乡创业与就地兴业、培训转岗与毕业就业相结合的多元就业模式,解决贫困家庭零就业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到2025年,全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二、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训

健全农民工职业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城乡各种职业培训资源,整合阳光工程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雨露计划、创业培训等,针对外出务工农民从事的主要行业、职业和工种,开展岗前培训、安全技能培训、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并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农民工开展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到2025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3500名以上。

三、探索农民失业保险

严格落实《失业保险条例》有关规定,探索放宽失业农民工领取失业保险金的限制条件。对劳动合同期满未续订或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的农民工,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根据其工作时间长短,适当提高一次性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对没有给农民工缴纳失业保险费用人单位监督处罚力度,保障农民工失业以后能享受到失业保险待遇的权益。

第五节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一、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

充分发挥渝北近郊区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等优势,优化农业农村资源要素组合利用方式,加强“互联网+”“旅游+”“生态+”与农业农村发展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深度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经营模式,形成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大力拓展农村市场业态,积极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乡村健康养老等新产业,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加快健全共享农业、体验农业、文化创意、商品贸易、乡村手工艺、乡村物业等新业态培育机制,探索农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会展农业和农业众筹等新模式,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二、大力推动利益联结机制创新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产业化组织能力、带动农民增收能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健康发展。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发展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等模式,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激活市场,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切实让农民分享产业发展收益。支持区以“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在有条件的镇探索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保底收益、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设立风险保障金

三、增强政府扶持资金的“靶向”作用

探索建立公平合理、效率优先的收益分配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增强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鼓励区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

第六章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举措

第一节实施“九大”工程

一、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围绕临空都市农业的主导产业,重点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复垦,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模化农田土地平整与条田化、灌排沟渠及机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积肥设施、田间道路、管护设施建设等,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能力、机械化水平、科技应用水平等。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完成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划定工作,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所有高标准农田实现统一上图入库,形成完善的管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加快将粮食生产功能镇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镇细化落实到具体地块,实现精准化管理。“十四五”新建高标准农田12万亩。到2025年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7万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0.2个等级(别)以上。

二、现代种业建设工程

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和水产良种工程“三大工程”,依托西南大学、市农科院、市中药研究院等高效和科研院所,建立草莓、蓝莓、大樱桃、太子参、灵芝、石斛等组培中心或快繁中心,以及工厂化种苗繁育基地,以相关企业为依托,建立原种猪、原种兔、名特水产等良种繁育场,着力将渝北区建成西部现代农业种源高地。

三、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工程

以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为抓手,密切与市内外高等院校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加强产学研协作,完善产业首席专家制度,加强本土农业科技队伍培养建设,加强创新与引进示范,全面开展临空都市农业科技提升行动。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健全和改善区镇村三级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建设,建设一批服务于区域优势特色产业的科技示范基地,实施一批科技示范项目。强化现代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农业防灾减灾能力、为农气象服务能力和生态气象保障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创新重大专项,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三新”技术和模式创新及其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围绕渝北临空都市农业的优势特色产业,依托渝北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立足重庆、面向国内外农业高新技术前沿,建设一批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农业创新培训基地和农业创客基地,搭建高新农业创新创业平台。

四、智慧农业工程

推进智慧农业·数字乡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深化与华为公司、国家信息中心等战略合作,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农村数字经济、农业装备智能化、智慧绿色乡村、乡村网络文化、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信息惠民服务等建设,促进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向村庄延伸,推动智慧农业规划落地,新建一批农村5G基站,加快智慧植物工厂建设,创建国家农业特色互联网小镇和智慧民生示范点,加强关键设施网络安全防护,建立健全数据及网络安全防护制度和技术体系。

五、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挖掘渝北现代农业发展潜力,结合都市功能拓展区的发展定位,构建以临空都市农业为主的产业体系,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以特色工业园区、小企业创业基地、都市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等为载体,培育发展农村工商企业产业,推进渝北工业与农业、农村与城市一体化经营、融合式发展。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对现有农业产业进行工业化改造与装备,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工厂化生产,企业化经营,增加就业岗位,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为产业工人,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挖掘农耕文化,扶持和规范农家乐、观光农业园、果蔬采摘园,推进农牧结合、农林结合、农旅结合、循环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发挥现代农业园区产业融合功能,构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平台。

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程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注重干净整洁绿化美化,开展设计师下乡和新型农房建设试点。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农民向主城区、中心镇、撤并镇和农民新村梯度转移。全面推进农村环境治理,继续推广节肥、节药、节水和清洁生产技术,促进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使用和农业用水总量逐步减量化。加强畜禽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推进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田残膜回收等,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利用率。搞好农村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置,开展土壤重金属污染等专项治理,打造一批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全面落实“林长制”,强化“四山”保护,构建长江和主城生态屏障。开展生态保护红线执法监管,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常态化执法机制,严格守住生态保护底线。

七、城乡一体化建设工程

强化空间用途管制,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做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统筹推进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推进构建“一心六片”城乡空间格局,形成以江北国际机场为核心,以回兴石坪片区、两路片区、空港新城片区、“三龙”片区、北部生态片区、东部片区为产业集聚区的城乡发展格局。优化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做到城乡产业发展、人口布局、公共服务、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乡村建设规划等整体统筹谋划。科学划分乡村经济发展片区,统筹推进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村土地由细碎化经营向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高效利用。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理念,以提升生产服务功能和生活品质为重点,优化居民点规模和集聚形态,合理配置乡村生活设施、公共配套设施和旅游休闲服务设施,保护和传承传统村落建筑风貌,构建宜居适度的生活空间。大力实施生态增绿工程,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面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与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业态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

八、成渝经济圈农业示范工程

按照“功能错位、产业互补、政策协同、许可互认、机制互动”的发展思路,通过与成都、邻水等周边相邻地区交流合作,积极打造“双城经济圈”合作交流协同发展示范区。立足山地资源,聚焦产业提质增效精准发力,在农产品品种优化、品质提升、品牌引领上下功夫,打造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样板。依托山水田园风光,大力推进“农业+”文化、科技、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有机融合,发展创意农业、民宿服务、康养农业等体验型农业,着力打造“巴渝乡愁”田园综合体、茨竹放牛坪等乡村旅游景区(点),提档升级“古洛环线”和南北大道等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培育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品牌、气候宜居宜游乡村品牌,成为承接成渝双城和辐射周边地区、在全国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以“共建共治共享”为建设理念,以“两提升”(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与满意度)“三减少”(减少涉稳事件、违法案件以及突发事故的发生)“四下降”(矛盾纠纷总量下降、案件总量下降、信访总量下降和重点人员总量下降)为建设目标,探索总结在全区可复制可推广的“民情茶室”等渝北经验,积极建设“农村社会治理综合体”,创建现代乡村治理先行示范区。

九、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五年行动计划,持续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抓点串线拓面纵深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河塘沟渠疏浚和黑臭水体治理,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改善村庄公共环境,全面整治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改善村民出行条件,并重点建设一批旅游路、产业路,实施村庄绿化美化工程和村庄亮化工程,开展美丽宜居村庄和最美庭院创建活动,建立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管护长效机制,鼓励专业化、市场化建设和运行管护。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标准体系,推进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市级示范区建设,争创全市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典范。

专栏10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程。计划投资14.4亿元,持续推进农村改厕、垃圾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重点任务,稳步推进农房和村庄建设现代化,加快提档升级中心场镇、撤并场镇,深入开展“五清理一活动”、“百村宜居计划”和“成片整治人居环境”专项行动,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着力打造高品质乡村生活标杆区。

第二节突出“五大”抓手

一、围绕成渝都市经济圈抓川渝高竹新区建设

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机遇期,推动川渝高竹新区建设,涉及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的部分行政区域,总面积262平方公里。依托高竹新区,按照“协同规划、合作共建、产业互补”的原则,联合建设蔬菜、中药材、畜禽养殖等产业基地,打造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试验区、产城景融合发展示范区、重庆中心城区新型卫星城。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高度和谐统一。依托山地高效特色农业,探索“农产品+超市”“农产品加工+配餐”合作模式,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支持渝邻两地开展农超合作,打通两地农产品双向流动“快速绿色通道”,共建重要农产品保供基地。同时推动渝北区海领(临空)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与成都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建立合作关系,让渝北优质农副产品走向国际市场。

二、围绕科技创新抓渝北国家农高区建设

要着力集聚创新资源,聚焦种子孵化、种苗培育、示范种植等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加强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农科院等知名科研院校合作,引进培育一批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落户园区,建成投用重庆中药资源创新中心等3个科创平台,以技术含金量促进农业产业发展高质量。要着力做强精深加工,积极引进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落户园区,有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扩大农产品市场接受度。要着力发展仓储物流,加强设施建设,建立物流配送中心,补齐冷链保鲜短板,实现农产品即时配送与错峰销售,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重点建设“一心四园”:西部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现代农业种植示范园、高端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园、中医药康养文化示范园、现代农业智慧物流示范园。

三、围绕农产品产后加工抓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建设

实施农产品加工增值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大力发展航空食品加工业,支持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开发冻干柠檬、灵芝袍子粉等高附加值的航空食品、高端休闲食品、保健品等加工产品,着力打造从“田间到机舱”的航空食品全产业链。依托相关农业企业大力发展榨菜、杨梅、梨、柑橘、笋竹等农产品初加工,推进产后商品化处理。加快双孢菇智能化生产基地、智慧植物工厂落地建设,推动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用地指标。

四、围绕一镇一特抓现代农业产业强镇建设

做大做强绿色蔬菜、精品水果、生态渔业和名贵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创建特色鲜明、优势集聚、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支持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完善科技、品牌、市场营销、质量控制体系,打造万亩生态渔业、万亩名贵中药材、10万亩绿色蔬菜和20万亩“三花六果”(梨花、李花、樱花,柑橘、梨、李、杨梅、蓝梅、桃)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实施产业兴村强区行动,培育农业产业强镇,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把渝北建成重庆市城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全国最大的歪嘴李基地以及全市最大的杨梅基地和晚熟葡萄基地。

五、围绕乡村振兴示范村镇建设抓乡村全面振兴

重点围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建设三个定位不同的示范镇,包含大盛镇、兴隆镇、统景镇。以农业为基础,发展规模化、集群化农业,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推进产业升级,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利用自身资源合理推进产业的发展与融合,将大盛镇打造成为特色产业强镇、生态宜居美镇、乡村旅游名镇“三镇一体”的乡村产业引领型试验示范镇。以旅立镇,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充分放大旅游在全镇产业发展、经济增长、文化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深入挖掘温泉、李、梨橙等特色产品的新业态,丰富统景旅游产品类型,着力提升主要旅游产品的知名度,放大特色产品的品牌效应,打造统景“泉、橙、花”三位一体的特色小镇,将统景镇打造成为生态宜居型试验示范镇。以城乡融合发展为核心,利用兴隆良好的区位优势,加快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产业承接等方面的发展速度,实现城乡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发展。以“大幸福村”发展理念为重点,空间上以南北大道为轴线,涵盖徐堡、新寨、牛皇、小五等重点村落,连接巴渝乡愁、五谷地、俄罗斯风情小镇、智慧大棚试点等项目,形成兴隆核心发展镇村落集群,打造城市近郊康养休闲、周末旅游目的地,将兴隆镇打造成为生活富裕型试验示范镇。

第七章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保障

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一、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

各镇(街道)党委、政府要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落到实处,补上全面小康“三农”短板重点任务,围绕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农业农村现代化重点项目,全力抓好农业稳产保供,扎实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优化行政管理服务

落实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扶持政策,注重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搞好试验示范,依靠典型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落实对村集体兴办项目给予税费、土地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深化“放管服”改革,增强农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参与农业农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三、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合理设定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分步实施,形成统筹推进的工作机制。加强主体、资源、政策和城乡协同发力,避免代替农民选择,引导农民摒弃“等靠要”思想,激发农村各类主体活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形成系统高效的运行机制。立足当前发展阶段,建立滚动项目库,按年度制定重大项目实施计划,以项目为抓手确保规划提出的各项重大工程、重点任务、重要目标如期实现。加强事前绩效评价,科学评估财政承受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和社会资本动力,依法合规谋划农业农村发展筹资渠道,避免负债搞建设,防止刮风搞运动,合理确定乡村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制度保障等供给水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节深化农村改革

一、深化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

巩固和完善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深化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改革和发展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试点工作。全面落实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的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鼓励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探索宅基地收储制度。积极争取纳入全市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范围,探索赋予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权能。探索闲置宅基地和农房盘活方式,整合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四荒地”、充分利用农村闲置房屋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产业,加快建立产权流转和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到2025年,实施三变改革达80%以上。

二、稳妥开展农村“三变”改革

以“三变”改革为抓手,以合股联营为手段,实行现代股份制运营,让农村“沉睡”的资源活起来、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增收的渠道多起来。坚持家庭小农生产为基础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相协调,重点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将传统小农户纳入生产性社会化服务体系,创新多样化联合与合作方式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更加紧密。

三、大力推进“三社”融合发展

按照“三社”融合发展的组织模式,优化区级供销社、镇级供销社、村级合作社三级服务体系,持续推进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建设。规范合作社财务管理,积极推进合作社电子账务系统,规范合作社内部审批、资金流动等财务行为,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营和管理。加强各合作社和镇级联合社(镇供销社)信息化改造,培训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信息员,推进已建成的“村村旺”信息采集平台试运行,强化信息收集发布。切实做好全区农资供应保障工作,强化组织回收废弃农膜及肥料包装物。推进镇域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经果林管护及病虫害防治工作,搭建农产品供销平台,有序服务“三农”。探索建立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待遇激励机制。到2025年,全区“三社”融合发展机制基本形成,新建生产互助农业股份合作社100个以上。

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用好扶持政策。充分用活用好各级各类扶持政策,找准本村集体经济组织与相关政策的结合点,盘活利用好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原有资源,发挥好中央扶持资金和财政划拨资金的“药引子”作用;用好金融杠杆和相关政策,争取金融扶持,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能动性,帮助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建立健全民主决策、经营管理、收益分配、风险防范、资产监管、财务监管等制度,规范集体经济运营管理;发挥土地作用,利用好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盘活利用等政策。落实各类人才下乡返乡支持集体经济发展政策,允许专业技术人员离岗下乡领办、创办、兴办农村集体经济项目,鼓励企业家、退休人员、优秀农民工、退伍军人、大学生等下乡能人担任集体经济组织的职业经理人,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多元化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因村制宜,探索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服务创收型、租赁经营型、项目拉动型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鼓励通过自建自营、股权投资、投资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建设养殖种植、加工增值、产业发展配套项目。围绕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需求,发展社区物业、道路养护、养老托管、家政后勤、文化旅游、电商通信代理等服务业,以有偿方式增加集体经营收入。对现有闲置的老校舍、办公用房、服务用房、厂房、仓库等资源资产进行盘活。打破地域界限,由就地发展向跨村跨镇跨城乡抱团联合发展,整合利用各类资金购置或修建标准化厂房、商铺门面等经营性资产,大力发展“物业载体经济”。加强与市场融合。让股份合作制与现代企业制度进行嫁接,鼓励村级集体经济与拥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开展合作,高效配置集体资源,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及富民增收水平的提升。强化“三资”管理。加强村级集体经济“三资”动态监管,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采取“一网多平台”的架构,建设集体经济管理统一门户,以集体资产监管平台、财务实时在线监控平台、集体资产交易平台为核心的管理服务系统,搭建起全覆盖、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控服务体系。到2025年,全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实现净收益2亿元以上。

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持

一、优先保障农业农村投入

健全财政优先保障机制。建立“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继续把“三农”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完善落实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建立可持续投入运营机制,落实土地出让收入使用范围优先支持乡村振兴政策,引导工商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乡村振兴工作。鼓励按规定对吸纳贫困家庭劳动力、农村残疾人就业的农业企业给予相关补贴,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立完善农业招商引资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二、建立新型融资关系

严格落实农业补贴补偿相关政策。统筹资金部分主要用于扶持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园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品牌发展。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引导渝北区域内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投放当地。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推进普惠金融服务到村。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开展农业设施和地上附着物抵押融资试点。建立健全信贷风险担保机制,完善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储备,积极推进农业项目专项债券申报工作,争取债券资金投入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主力军作用,保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区域法人地位和数量稳定。健全农业信贷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机制,加快做大担保规模。加大对农业贷款贴息、农业担保费补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支持力度。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开展粮油和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

三、强化人才支持保障

选配熟悉现代农业发展的复合型干部充实到农业农村战线,选好配强村社区“两委”班子,选派优秀干部到镇村一线指导农业产业发展。实施农村技能培训计划,通过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轮训工程、田间课堂、网络教室、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等方式,提升基层农机人员素质,加快选拔和培育优秀农村实用人才。探索建立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各类市场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多元化新型农民培育机制,以掌握科学文化素质、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农业经营管理能力为目标,对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等开展农业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引导工商资本扶农支农,鼓励各类人才返乡创新创业,为农业科技服务培养后备人才,努力提升基层农业人才科技素养与经营水平。到2025年,新培育农村致富带头人200人。

第四节扩大对外开放

一、培育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

加大对具备出口潜力的重点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出口产品商标国际注册和产品质量认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和原产地证书,拓展境外营销网络建设。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大型农产品出口型龙头企业,重点引入农产品出口强省的外向型龙头企业,集聚农业对外合作新动能。

二、提升招商引资质效

充实区、镇(街)两级乡村振兴招商引资专业队伍,不断优化招商引资专业人才库。加强与市商务委、市农业农村委等市级部门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持。搭建区级部门与镇街间集工作联络、信息交流、项目对接、动态跟踪等为一体的乡村振兴招商引资交流平台。强化项目储备,加大重大项目包装策划力度,合理制定项目入库标准、门槛和要求,做好项目数据更新及动态管理工作,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突出招商引资重点。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农业产业发展优势地区为重点,举办各类招商引资推介活动,开展项目合作。以驻渝领馆国家及新加坡、以色列、比利时等国家为重点,以技术合作为基础,引导外资重点投向果蔬深加工、农机装备制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鼓励利用外资开展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生态修复、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基础设施等建设。

三、加大农村人才培养

结合目标国家的发展需求,联合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研发及推广,培育外向型人才队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健全我市农业对外合作人才库,推荐选派人才参与农业对外援助和对外合作项目。紧紧围绕我区乡村振兴招商引资目标任务,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招商引资专业人员培训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培训。

四、鼓励农产品国际化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目标国,借助重庆自贸试验区和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开放平台,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中欧班列(重庆)和“渝满俄”班列,拓展农产品、技术等与国际市场的东向、南向、西向、北向的共享交互通道,推动特色农产品及农机装备出口,对标国际标准和出口市场要求,狠抓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打造区域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

第五节营造发展环境

一、加大农村宣传力度

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作用,大力宣传党的农业农村方针政策和各级各部门推进农业农村的新做法、新创造,对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表扬,提振精气神,传播正能量。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和力量,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作用,凝聚乡村振兴强大合力,让农业农村各项工作和惠农政策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激发农民群众内生动力。

二、做好示范引领

充分根据全区各镇农村差异,把握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政策等发展要素在各镇的推进力度,围绕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试验探路的思路,在全区选取代表性强、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镇,以及类型不同的村,分层分类开展农业农村试验示范。通过分层开展试验示范,率先探索提炼一批好经验、好典型,研究制定一套可量化的农业农村指标体系和可操作的机制办法,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推动全区乡村振兴,确保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中走在全市前列。

三、强化督查考核

将“十四五”发展目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实施,纳入区委、区政府对镇街和部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内容,落实考核责任、提高考核权重。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对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项目组织管理和实施效果好的相关单位,按相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在项目、资金、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

附件:《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附件

《重庆市渝北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一、农业农村环境现状

(一)农业农村环境总体现状

渝北区农村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域,乡村人口约31.95万人,占全区人口的22.5%。2020年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6.93万亩,农业总产值约38.9亿元。近年来,渝北区委、区政府深学笃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上重要议程,推动全区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组织领导和制度设计,各街道、镇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山论”,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两化路”,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努力实现百姓富与生态美有机统一。渝北区务实精准推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农产品绿色行动,着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作,努力实现养殖废弃物“零污染、零排放”,围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厕所革命等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取得积极成效。农村生活垃圾采取“户分类-村分拣-镇(街道)管理-区分类运输-区域分类处理”模式,基本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治理及分类体系全覆盖。

(二)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现状

近年来畜牧生产强调了环境保护优先的养殖场建设原则,实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并配合农村能源建设和生态农业工程,全面开展了畜禽污染源调查,基本摸清了我区畜禽污染的面和量。针对近郊区普遍存在的潲水猪养殖情况,对辖区内现存的潲水养殖户和养殖污染户进行了清理和整顿,取缔329户潲水猪养殖,对539户养殖污染户进行污染达标治理或搬迁。与此同时,在规模化养殖场大力推广粪污干湿分离、沼气利用、沼液(渣)还田(土)及生产有机肥料的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极大地改善了养殖场生态养殖环境,取得了显著效果,目前全区新建大型沼气池4个,其中天友两江牧场、阿兴记养兔场和石船隆生种猪场的沼气灌溉管网已经全部建成,为解决我区治理畜禽养殖面源污染探索出了一条较为成功的道路。2020年,全区畜禽养殖废弃物产生总量为26.12万吨,其中资源化利用总量为22.99万吨,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为88.02%。

(三)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现状

渝北区是一个农业资源相对短缺、农村基础设施较脆弱的主城区,农业土地复种指数高,利用强度大,加上农村面广,造成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较多,形成面源污染的机理较复杂。一方面农业面源污染伴随农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单位面积量虽小,但总量较大,废弃物回收、运输和处理成本高,治理设施建设起后运行困难。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承担着“保供给、稳增收”的根本任务,依靠大量施用化肥提高单产等现象比较突出,需要强化措施和手段从源头防控农业面源污染。2020年,全区化肥农药使用量分别为11716吨(纯量)、80吨,农膜使用量约为81吨,其中地膜用量约71吨;农作物秸秆可收集资源总量约7.8万吨,综合利用总量约7.05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0%,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为88.02%。

二、农业农村环境趋势

(一)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总体趋势

渝北区各级各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区工作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持续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发展,按照“干净、整洁、有序”的要求,全面深入开展“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等,全区乡村面貌展现新颜值、产业兴旺增添新动能、乡村振兴呈现新活力,农村环境日趋优美。“十四五”期间,通过开展农村生态建设和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渝北区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总体向好,人居品质有效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将不断增强。

(二)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治污趋势

十四五”时期,渝北区重点发展优质水果、绿色蔬菜、高端花卉、道地药材、生态渔业、特色兔业六个优势产业。通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全力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综合处理和利用技术,可大大减少农业农村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量。优质水果、道地药材、高端花卉、生态渔业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保持农业生态平衡。但在发展粮油、蔬菜、水果等种植业的同时,为了追求高效益、高产出,可能存在过量使用农用化学投入品以及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亦将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考虑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要求,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技术,鼓励发展“二品一优”产业,推行环境友好技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动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环境影响分析

(一)水环境的影响

由于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打好碧水攻坚战,统筹水资源、水污染、水生态各项工作,全区水环境质量将得到极大地改善。但是,少部分加工业、服务业和种养业,也会对水环境质量带来一定风险。

(二)土壤环境的影响

实施本规划,通过净土保护战,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可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农药以及其他持久性有机物的赋存量。农业废弃物经过回收利用和发酵处理,可以减少土壤中过多的氮、磷造成的土壤富营养化和农田废弃物在土壤环境中残留。但是,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和土壤环境的酸化,可能造成土壤盐分积累和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风险。

(三)大气环境的影响

通过开展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减少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在农村推广生物质能源,可减少农村燃煤、柴火燃烧等产生的可吸入颗粒污染。但是,集中处理生活污水等也会带来恶臭类物质挥发和影响大气环境的风险。

(四)固废环境的影响

通过实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可提高农业废弃物利用率,减少固体废弃物向污染物转化的机会。但农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产生的少量废弃物囤积有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五)其他环境要素的影响

通过推广林业工程,减少森林砍伐,增强了森林水源涵养、洪水蓄调、水土保持与气候调节能力。实施乡村振兴工程,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可减少污染物质残留,提高农产品质量,保障居民身心健康。

四、环境影响控制

(一)污染防治法制化

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法制体系,依托《农业法》《土壤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现有法律法规,制定相关配套地方规章,健全农产品产地、农产品污染评估和测算标准及办法。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修复”的原则,加大执法监督力度,对污染和破坏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行为依法严肃查处。

(二)污染控制制度化

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控投入机制,加大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控投入力度,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理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控的体制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强化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建立生态环境污染例行监测报告制度。

(三)污染治理工程化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设施建设,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积极开展农村水污染防治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林业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力度,推进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工程建设

五、环境评价结论

规划实施始终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主线,将经济社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与生态文化建设、环境友好技术推广紧密结合,将产业发展与环境建设保护措施相配套,将建立体制机制与农业面源污染监督管理同步推进,通过大力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厕所改造工程,深化农业种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行动,全面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关闭,强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和粪污资源化利用,完成水产养殖三区划定,积极推进标准化水产养殖池塘改造等,大大降低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利于渝北区农业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Baidu
map